下拉查看目录
关于“你们 90 后吃过什么苦!”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xiaolai-xuexi;
作者:李笑来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我是 70 后(1972),我长大的过程中,无数次听到“大人们”的训斥,大抵上的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都长!
我们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
我们吃过多少苦?!你们还早着呢!
你们吃过什么苦?!
……
很不幸的是,即便我父亲,一个在其他方面都很开明的人,这方面竟然也一样。只要喝了点酒,就要絮叨那些已重复过很多很多遍的故事:
小时候怎么挨饿……
世道多么艰辛……
文革多么毁人……
臭老九(知识分子)多么委屈……
稍微大了一点之后,我终于能相对清楚地表达恰当的逻辑,有一次我回击了一下:
没错,你们小时候挨饿,确实很苦…… 我们没饿着,这方面确实不苦。可问题是,这也不能怪我们不懂事儿啊!我们没挨饿是社会进步造成的,难道社会进步怪得着我们吗?
结果呢?结果当然不是我大获全胜啊!结果当然是被“大人”们群起而攻之,从更多的纬度用更狠的手段无情地蹂躏了很长时间……
你看,有些 70 后跟 80 后、90 后以及以后的 00 后、10 后一样苦…… 哈哈,好苦,真的好苦。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打击下一代的。
但确实有很多人“看不惯”下一代,究竟是为什么呢?他们也曾经是别人的“下一代”啊?他们也理论上也可能被折磨过啊?怎么就那么轻易忘了呢?感觉好奇怪。
画几张图也许能有助于理解。一般来说,人们的成长曲线是这样的:
到了一定的节点,人们开始分化,有的人继续进步,有的人停止进步。一旦停止进步,其实等于在衰退,因为老化是绝对不会不停止的。
不管自己是进步抑或是衰退,总有人前仆后继地出现 —— 因为下一代(或者比自己小一些的人)在成长……问题在于,下一代成长的时候,很可能就是自己正在分化节点,抑或已经停止进步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比较是很痛苦的 —— 绝大多数最终放弃进步的人都有相同的属性:他们的幸福感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比较,并且仅仅来自于比较。(至于基于比较的幸福感为什么是虚妄的?请查看后面附带的一片旧文……)
这确实不是简单的嫉妒情绪而已,它混杂着太多的因素:
愤怒、疑惑、忐忑、失落、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
可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下一代不但起点更高,并且进步速度更快……
你看现在很多小有所成的企业家对现在的年轻人创业动不动就几亿的估值感到费解 —— 虽然某些时候这些“大人”其实有些道理 —— 其实背后更多的是这些“上一代人”忘了或者根本没意识到一个重要的事实:
下一代人就是起点更高,进步更快、更狠……
苦啊!上一代真的很苦。他们有他们已经感受到却又自己并不明白来自于哪里的苦……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苦?!
但上一代人之中的一部分(很可能是大部分)受这样的折磨(也许是最大的折磨),其实完全是自找的,一点也不用客气,就是活该。
每当我看到小朋友被“上一代人”喷的时候,我就想:
唉,等这些小朋友们长大了之后千万别变成自己当年极度讨厌的那些人……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一旦一个人“忍不住要喷下一代”,本质的原因无法是他已经步入衰退期,所以才无论如何都忍不住那“无名火”。
真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打击下一代的。那些不仅不喷下一代,而且还不断鼓励下一代的人为什么没有那种“无名火”呢?道理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些人自己还在不断进步,而且这样的人都差不多,他们还以跟小朋友一起进步为乐、为荣。
知乎上有个问题:《如何回答「你们九零后吃过什么苦」这个问题?》
我的看法是,别回答了,省得像当年的我一样被更狠地报复……
自己知道就行了,该干嘛干嘛去,然后要记得,自己将来别说什么“你们 00 后、10 后吃过什么苦!”
以下摘自《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一版):
成功究竟是什么,好像谁都知道,却又谁都说不清楚,也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定义。字典里的解释倒是简单明了,所谓成功,就是达成预期目标。这个解释固然正确,却不完整,因为,每个人可能预期的“目标”实在是千差万别。
有趣的是,尽管每个人都说“这世界变化快”,可是最终我们总是发现“没什么变化”。今天的“豪宅、名车、年入百万”是很多男人梦寐以求的东西,甚至是姑娘们选择配偶的条件。翻翻旧报纸吧,六七十年代,姑娘们择偶要求男方要有“四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沙发;八十年代也要求有“四大件”:电视机、冰箱、录音机、洗衣机;二三十年之间的表面变化反映的是本质上的不变——反映的都是人们“想要拥有未曾拥有的物质或者资源”的强烈愿望。
其实,谁都知道一个道理,“你不可能什么都有”。没有人是傻子。可是,“想要拥有未曾拥有的物质或者资源”愿望是如此强烈,所以,人们开始转到另外一个方向上去:“我拥有的是不多,但是比你多!这样我就很快乐。”细观很多人所定义的“成功”,归根结底其实只要四个字就可以概括——“高人一等”,即,市井语言中所谓的“牛×”。不能做到比谁都牛,那么最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退而求其次也起码应该是比大部分人或者很多人更牛。
用这样的方法定义“成功”,早就注定了尴尬的结局。财富也好,权利也说,地位也罢,用这些东西去定义成功,只不过是说法不同而已。绝大多数人的追求不过如此。要是比谁都牛就是成功的话,这世界上就不会有成功者了——上帝最牛逼(如果他、她,或者它,真的存在的话)——而且那还不是人,是神。然而,大多数人从来不觉得他们的定义有什么问题。要么怎么会有人甚至连阳具都肯放弃而去做奴才呢?——这种例子古今中外哪儿都有,随手一抓从指缝里都能漏出无穷多。
事实上,被基督教定义为七宗罪之一的“嫉妒”也是这样产生的。嫉妒的产生源自于对自己与他人之的差异的扭曲理解。大多数人一生无法摆脱由比较而产生的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比较。更有人戏谑到,对一个男人来讲,幸福就是自己的收入总是比妹夫的收入多20%。有句广告词颇为流行,事实上也同样基于一模一样的心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可是问题在于,比较是相对的,相对是永远没有尽头的。于是,我们可以轻松想象那些把自己的幸福观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结果之上的人来说,幸福快乐永生永世难以获得,就算偶尔产生了幸福快乐的感觉,也必然昙花一现,因为总是有人有比他们更加年轻貌美或者英俊潇洒,收入更高、权利更大,地位身份更尊贵、财富数量更加庞大。
有一些人看透了这一切,可是却选择了逃避。这些人会认为“万物皆空”,一切都是幻想而已。于是声称自己可以跳出红尘,远离喧嚣。其实,这也只不过是心智力量太弱的表现而已。
另外一些人也看透了这一切,却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坦然地接受。他们运用自己的心智力量去分辨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必须建立在比较基础之上的,而哪些快乐或者幸福是无需比较同样可以获得的。然后,把时间花在寻找甚至制造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与幸福——当然,同样要付出很多代价——然后无怨无悔地生活,尽情地欢乐,平静地痛苦。
一位外科大夫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他刚刚从死神手里抢回来一个年轻的生命。一位中学老师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他刚刚给一群15岁左右的孩子讲清楚了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一位生物所的研究员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她觉得最近每天从床上爬起来一路小跑冲进实验室然后观察记录她所培养的菌体实在是太美丽太神奇了。一位母亲感觉到很快乐很幸福,因为她现在坐在孩子的床边,孩子睡梦中的脸庞是那么安静美丽透放着光彩,那么令人爱怜……
生活无法彻底回避比较,但是,事实上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于是,大量的时间被用来去追求必须通过比较才可以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最终获得的只有更多的痛苦。可是时间却不会仅仅因为结果痛苦无法承受而倒流,时间的属性决定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真正拥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如果仅仅因为这样的结果就开始寄希望于来生来世,就更加可悲了。当然,还有更可悲的:寄希望于下一代,而不顾自己的经验完全是“错误的经验”,只是单纯而又愚蠢地认为自己的经验毕竟是“多年的经验”……
只要能真正理解前面这大约一千字左右的内容,我们就可以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从今天开始,把自己要做的事情全都罗列出来之后,仔细分辨:我做完这件事之后所获得的欢乐和幸福是不是一定要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才可以获得的?然后标记出并优先实施那些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欢乐和幸福的行动方案。时间会一如既往地分分钟钟、岁岁年年地流逝,但,你会惊讶于你生活的变化。每一分钟,每一秒,每一天,每一年,时间的质量竟然会如此不同。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