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写在 ICO.INFO 清退完成度 99.9%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请注意: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基本概念
1. ICO 是什么?
ICO 是 Initial Coin Offering 的缩写,是区块链创业公司向公众募集资金的一种方式,有点类似于股票市场上的 IPO。
2. 区块链是什么?
区块链指的是一种公开的,由去中心化网络共同维护的账务系统,提供开放的、不可篡改的底层数据服务。
以上摘自我曾经公开的《区块链 ICO 投资原则》
2017 年 9 月 4 日,云币、ICOINFO 的工作人员应邀参加有关部门的会议;当日,云币停止了区块链资产交易,ICOINFO 开始准备清退流程;当晚,我从外地赶回北京;于次日早晨前往有关部门全面沟通汇报云币和 ICOINFO 的实际情况;当天下午,ICOINFO 启动清退工作,时至 9 月 8 日晚 22:00,ICOINFO 的清退工作完成度为 99%(只剩下一个国外项目 Lampix,项目方因无法更改已有的智能合约而暂时无法清退)。另外,9 月 7 日晚,一向拒绝采访要求的我,在家通过视频电话接受了财新的采访。
这就是最近几天里在我的世界里所发生的事情。
这两天我一直在思考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也不难想通。这就好像开车一样。开车没问题,开车开得快一点也没问题,只要技术好;可是如果刹车失灵了,技术再好也没用,那车可能会撞车,也可能会撞人,更可能出现无法想象的事故。
ICO 这个“新生事物”(外界不知道,地球上第一个 ICO,诞生于四年前,2013 年的 Maidsafe),就好像是一辆车,且还不是一般的好车,它就好像是一辆豪华跑车,发动机太强大,性能非常好,车速甚至可以无上限…… 可惜,开车的人通常技术一般般,最要命的是,这次,这辆车的刹车出了问题,闯了祸 —— 幸亏,有外力把它挡了下来。
如果说我错了,最错的地方在于,首先对自己的驾驶水平有些高估,其次在于自己开得太欢,乃至于根本没发现刹车已经失灵了,却还在那里一个劲儿地踩油门……
在清退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时不时冒出一身冷汗。虽然我有错,但庆幸的是,我还是有一点点真实的驾驶技术的,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四月份我投资公信宝的时候,团队认为自己已经 ICO 完毕,手中有钱(比特币),所以准备卖币招人租房。我告诉他们,你们想错了,你们不是缺钱,但你们缺人民币,我给你们一些人民币,那些比特币就那么放着,千万不要动…… 现在回头看,他们今天可以按照有关部门要求清退,真的值得庆幸。
七月份到八月份 ICO 的项目, BEX、MOTION、BIGONE,以及我自己主导的 PressOne 都一样,我对所有这些项目发起者的要求是一样的:不到万不得已,坚决不能动币 —— 实在没钱,我可以先借给你们。事实上,BEX 就是用我垫付的钱开发的;PressOne 也一样,迄今为止一个币都没有动过,开发、买版权之类的开支,都是由我个人垫付的;而 ICOINFO 上绝大多数项目,都由平台与项目方签订了比较详细的锁币计划,所以 ICOINFO 才能做到现在这样的清退速度和程度 —— 而所有相关工作人员在此时此刻都只有庆幸这一种情绪。
虽然有这样的庆幸,可依然魂飞魄散。
回头看,原因在于我个人的视野太窄,正如一个人在开车的时候,没办法前后左右全都看着一样,只顾得上自己的驾驶,看不到整个世界。
ICO 对民众来说,风险过大。少有人真的深究参与 ICO 投资的风险究竟有多大,只是听说“有人在某某某项目上赚了多少多少倍”而已。我们来看一组数字:
- 根据 Coinmarketcap.com 的统计,排名前十的区块链资产市值总额大约是所有区块链资产市值总额的 90% 左右
- 总计计入计算的、正在至少一个市场上交易的区块链资产有多少种呢?1104 种。
也就是说,剩下的 1094 种区块链资产的市值全部加起来,也凑不够总量的 10% —— 这些超小市值的区块链资产,几乎没有什么流动性,而没有流动性的资产,基本上不大可能实现价格与价值的重合,通常只有账面价值,一旦想要“套现”,实际价值就会大幅度缩水(弄不好缩水 90% 以上)。事实上,市面上还有大量的尚未在市场上交易的区块链项目币种 —— 更可怕的是,还有大量早已经死掉的币种,如此算来,最终,真正表现为靠谱的币种从数量上来看,绝对不会超过 0.5%……
除了这个宏观上的风险指标之外,还有很多细节上的风险指标。
普通人不懂技术(要知道,绝大多数程序员也一样搞不懂区块链究竟是什么,实现原理以及其中的经济机制),于是,完全无从判断一个项目的好坏。
因为 ICO 面向全球,所以,参与者与项目实施者常常并不同在一个国度,不要说沟通,甚至连物理上接近都有时做不到,所以一旦出现纠纷,常常完全无解。
因为参与者使用的是虚拟资产,可通过网络匿名传输,所以“股东”常常在血本无归之后完全没有办法了解资金去向。
绝大多数普通人在参与 ICO 的时候,因为理解难度所致,最终常常“自然而然”地选择最危险的方式:“我相信你”。投资是自己的事儿,因为赚到赔到,最终都是自己来承担,所以,原本应该“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如果自己判断不了,就要遵循“不懂不投”的原则 —— 可是,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很多人都会妥协,全然不顾“不懂不投”的原则,宁可盲目地相信其他人,放弃自己的判断权利。虽然说,这世界确实有靠谱的人,所以,有一些时候,相信别人也没有错 —— 否则的话,地球上就不会有专人管理的投资基金存在了。可问题在于,你要么只相信自己,要么完全相信某个人,而后只能后果自负,否则,就很危险…… 这就好像,你戴着一只表,哪怕有点误差,你大致还是知道时间的,但若是你戴着两块表的话……
这样的风险,散播到大众,千真万确是极其危险的。
这两天与几位长辈讨论,得到的全是批评,无可反驳的批评。我是个在网络上长期公开生活的人(从 2005 年开始写博客就早已如此),乃至于有朋友评价我说,“以后不用跟笑来吃饭了,饭桌上说的和文章里写的一样,一块儿吃饭的效率不如干脆只看文章”。但正是因为如此,在一些特定的方面,我是有比别人更多的社会责任的。不说“要为社会做贡献”的空话,但,说不说都一样,“不给社会添麻烦”是最起码的 —— 在这一点上,我错了,而且错得离谱。
我在很多地方都说过,“投资是自己的事儿”,自己投、自己享受成果或者承担后果…… 我以为我就是这么做的,可惜,我忘了另外一点:
我长期述说我的观点,导致的结果之一是,毕竟有一部分人不明觉厉地选择了盲从……
过去我总认为这不是我的错,这次风驰电掣最终自己都刹不住车的经历告诉我,我真的错了,这跟“过失杀人”也是“杀人”的一种,于是依然要承担责任一样,是一模一样的道理。
我也不是没在脑子里闪过“那巴菲特不也说么!那索罗斯不也说么!”的念头,并且曾经把这个当作掷地有声的论据让自己不在乎上面的错误(当然,当时并不觉得是错误,只认为那是不得已的现象)。回头再想,才发现自己真是笨得可以:人家是在公认已经成功许多年之后才开始说的…… 比特币也好,区块链也罢,这才刚刚开始,而我,只不过是比别人早了那么一会儿而已 —— 唉!
当有朋友给我发照片,说他在街上看到有人立个大牌子,印着我的照片,然后向大妈们推销 “X卡币”的时候,说实话,我真的怕了。
在财新的访谈里,有这么一段:
一旦涉及到金融,风险就天然存在,并且会被放大,所以监管肯定是对的。但关于对监管的建议,我不是谦虚,而是我真的认为,这是个太复杂的系统工程,乃至于很难拿出万全之策,至少我是真的不知道。研究这个机制,我自己拿不出一个对大多数人都有益的建议。我曾经发微博说,监管一定是必要的,但很可能教育是更重要的。
这两天一直在思考,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做到真正深入,但,有一点补充思路:
- 要么确定合格投资者门槛,只让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参与
- 要么确定一个可投资最高额度,把它定小一点,让普通人必然有能力承担那么大的风险。
还有一点就是我和很多人认知不一样的地方:
这是事实:长期以来,中国的大环境,其实一直事实上对比特币与区块链相当宽容。
迄今为止,任何有关部门都没有过“禁止比特币”、“禁止区块链”的要求。很多国家,甚至被认为最自由的美国也在这方面不够宽容 —— 这是事实。这一晃都六七年过去了,总是有很多人尝试着树敌,可实际上相互都是假想敌而已,一项真正有意义的技术出现之时,难免会出现短暂的冲突,临时的恐慌;可实际上,若是那技术真的有意义,那么,那意义终究会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起作用,整个社会也会因此发生变化。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希望靠那个技术获利的人,跟做所有生意一样,不一定真能赚到钱而已。
最后,说一句真心话,虽然也许只不过是个美好愿望:
区块链技术确实在改变世界,也希望中国能在区块链世界里再次崛起;不仅要崛起,还要赶超,那才是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