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如何治拖延、晚睡、手机成瘾?

2017-10-26 李松蔚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请注意: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拖延——我们时代的“流行病”

知乎上流传着一个拖延症患者的段子:


我:拖延症,我要打死你!

拖延症:好的,再等两天吧。

我:好的。

 

看到这个段子,身为重度拖延症患者的我不禁莞尔一笑。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列出一大串任务清单,发誓要按部就班地一一搞定,却总是在各种诱惑前放弃抵抗,非拖到deadline前最后一秒钟才紧赶慢赶地完成。


有人说,还是你事情不够多,忙起来哪还有时间用来拖延?


还真不是。事实上,很忙的人也会拖延。我的一个朋友是律师,她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晚上到家已是深夜,她已经很累了,极度渴望休息,却迟迟不肯睡觉,非要再刷个几小时的手机,凌晨两点多才入眠——她拖延的不是工作,是休息。



 

还有一个朋友是插画师,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三个月前向他抛了橄榄枝,说只要他带着作品去面谈一下即可。他自己也对这个机会很期待,但直到现在还在拖延,一直没有去面谈。每次问他,都支支吾吾说不出原因,只是说“可能就是太懒了”。

 

似乎拖延已成了这个时代的“流行病”,从学生到科学家,从职场小白到公司总裁,从家庭主妇到业务主管,拖延几乎是每一个人的标签。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    

这个“时代流行病”,到底有没有“根治”的办法?

为什么拖延会如此困扰我们?

有人为了改善拖延,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理论和时间管理的方法,比如番茄工作法,比如GTD,下载了各种提高效率的手机软件,试图用一切方式激励和鞭策自己。


 

这些方法,往往只在一段时间之内有用,但我们高效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渐渐又会松懈下来,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拖延——紧张——拖延”的模式依然周而复始地存在

 

而且,一旦意识到所有这些方法都不能“根治”拖延症,我们甚至会变得比之前更焦虑。


越焦虑,我们就越是想要沉浸到朋友圈或者王者荣耀里,让自己冷静一下。不知不觉,又浪费了更多时间。似乎变成了一个循环:我们越想改变它、克服它,越是为它所困。



于是最后,拖延甚至从一种“病”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特质”,用以在别人面前自嘲,和在内心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哦好吧,可能我这个人就是缺乏意志力。”

“哎算了,我的拖延症已经没救了。”

还有的人说:“什么拖延症啊,就是懒!”

重新看待“拖延”

丛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言下之意,这是你个性特点,甚至道德品质的问题。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一旦我们把拖延当成一种“病”,或者某种性格缺陷,就总会把它当成是自己一个人的问题,一个人想尽各种办法去“治”它。“治不好”,就会陷入绝望。



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分析问题的出发点本身,也许就制造了问题。

 

只要你把问题当成自己一个人的问题,这种视角就叫做“个体视角”:你拖延,是因为你意志力不够强大,自制力和专注力不够好,太完美主义,等等等等。

 

这样的论断,不过是在“拖延症”这个标签之上又贴了一些新的标签,做了一下名词解释而已,对我们改善状况毫无益处。

 

如果我们换一个不同的视角,又会看到什么呢?

 

我有个同事开会总是迟到,每次大家都跟他说:下次不要再迟到了!但他常常还是迟到,而且总有很多正当理由,比如昨天睡得太晚了,交通太堵了,临出门的时候遇到什么事了。但是我发现,他出差赶飞机时就绝对不会迟到,不需要谁叮嘱他迟到有多不好,不需要谁教他怎么管理路上的时间。只要一句话就够了:登机口将在几点几分关闭。

 

飞机不等人,所以他赶飞机不会迟到。而我们总会等他——这才是他迟到的根本原因。


这种解释问题的思路,跟传统的视角有什么不同?

 

你会看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把迟到的原因放在个人身上(他虽然迟到,但没有任何问题,他完全有能力不迟到),这样一来,我们看到的就这个人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它强调的是一个更大的系统。

 

拖延也是一样。我们拖延,是因为有人允许我们拖延。


“现在还早,先玩一下手机也没关系吧,反正我在deadline前总会写完稿子的。而且就算晚交了半天,老板和同事也不会把我怎么样……”


 

拖延,看起来是一个人的行为,其实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了其他人的默许,我们才得以堂而皇之地拖延,一边忍受着拖延带来的痛苦(最后两天加班加点),一边享受着拖延带来的福利(开头几天自由散漫)。

 

这,就是通过关系视角来看到的问题。

用关系视角看“问题”,是改变的开始

在关系视角之下,我们不再用懒惰、缺乏自控、完美主义这样的标签来定义自己,而是会看到我们是如何在与别人的互动当中相互配合,形成“拖延”的。

 

我们会发现,拖延不再是一种顽疾,它只是一种在系统作用下形成的行为模式,是由很多因素共同“维持”的结果。

 

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并不具有“拖延”的问题,只是常常和某些人配合形成“拖延”的关系。


我们也会发现,拖延这个标签背后有更深层的意义。

 

看到这里,我们才拥有了真正做出改变的可能。


今天,向大家推荐一门直播课——《如何治拖延、晚睡、手机成瘾?》,著名心理学家、知乎大V李松蔚老师会和大家分享他对于“拖延”、“晚睡强迫”、“手机依赖”等时代病的独到见解,陪你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重新认识这些“时代病”,看到标签背后更深层的动力和意义。


包括更实用的如何利用你所处的环境,彻底告别拖延症。


 

在这次直播课里,

李老师不会像很多教你如何“战胜拖延”的课程那样,

不会教你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

也不会掉书袋式地讲心理学理论,

更不会引导你进行自我批评,

——但这次升级认知思维的直播课,可能会为你带来更深层、更彻底的改变

 

如果你也曾经或者正在受到拖延的困扰,或者对自己生活中某个问题有强烈的改变动机,却迟迟找不到方向,相信这次直播课会带给你全新的认识和改变的契机。


这场直播只需要1块钱,1块钱你就能获得从转变思维的高阶方式战胜拖延症,利用关系的威力,简单、有效、易行。


讲师介绍:

李松蔚老师进入心理咨询行业逾十年,在认知行为、系统家庭治疗两个领域有着深厚的经验。是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泰斗、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钱铭怡老师的得意高徒。

 

他是知乎36万用户关注的大V,他的知乎live累计有50000多人参加,单场live参与人数达到20000人,创知乎心理学领域最高纪录。他在知乎的回答收获了50万赞同。

分享内容:

在关系视角下,如何理解以“拖延症”为代表的时代顽疾?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与你讨论,为什么你想要的改变,从来都做不到?

如果这不是你的问题,那是谁的问题?

如何利用你所处的系统,促成改变的发生?

本次课程适合:

1. 被拖延症困扰迟迟不想听直播的拖延症患者们;

2. 经常晚睡导致精神不佳的夜猫子们;

3. 因为刷手机世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的你;

4. 孩子有拖延、晚睡、手机成瘾等问题的父母们;

5. 对拖延、晚睡、手机成瘾好奇的朋友们;

6. 很单纯地对心理学有兴趣的小伙伴们。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购买课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