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赵小兵:什么是网络社区的本质

2016-04-20 赵小兵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新生大学(xinshengdaxue);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今天“新生大学”(xinshengdaxue)发布的文章是:


《我的码字经 | 七条写作实用经验》


识别下图二维码转至该篇文章:






以下是《共同成长社区》第 34 次分享,分享者是赵小兵。


个人简介:

赵小兵,学历本科,专业计算机,目前创业中,方向是:帮公众号运营者生成 app,帮助他们建立微信公众号生态圈之外的网络社区。


《共同成长社区》的分享,并不是 “私密” 的,我们不在乎分享内容是否流出去,事实上,我们会主动拿出绝大多数的内容分享至社区之外 —— 因为所有的分享,最终传播得越广越有价值。


若要进一步了解《共同成长社区》,请在后台点击 收费社群” 的子按钮 “共同成长” ……【请注意:共同成长社区已停止接受直接加入,参阅这篇文章。】




大家好,我是赵小兵。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什么是网络社区的本质”。


我的多人讨论学习分享经验,我又称之为开会经验,就是在一开始做到分享者和观众之间尽可能多地达成一致的上下文。上下文是计算机科学中用得很多的一个名词,群里的程序员朋友应该不会陌生。它的中文解释有:“环境”、“上下文”、“来龙去脉”。大家可以简单地用背景、场景来理解这个词。缺少上下文,是各种误会的源泉,也会导致讨论跑偏,自说自话,浪费时间,不能有效地互动。我约定上下文的一个简单方法就是,每讨论一个问题,将描述这个问题的名词抽取出来,给出名词的定义。一方面提前帮助听众收缩思维,另一方面可以在后续的讨论中直接拿出来参考引用。


好,回到我们今天要分享讨论的题目,“什么是网络社区的本质”。提取出两个名词:


  1.  “网络社区”。

  2.  “本质”。


我先给出维基百科 “网络社区” 的定义。


网络社区:“网络社区(英文:Online Community)是存在于互联网上供其会员自由交流的虚拟社区。网络社区是由一个信息发布系统组成,比如说 BBS 或者个人博客。网络社区已经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一种补充。网络社区是由多种或者各种混合的社交软件组成,包括网络聊天室、论坛,并且可以通过文字、声音、视频来交流等等。社会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这种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的发展繁荣。”


再看维基百科 “本质” 的定义。


本质:“在哲学当中,本质(英语:Essence),又称为实质,是指某一对象或事物本身所必然固有的。从根本上使该对象或事物,成为该对象或事物,否则该对象或事物就会失去其自身的特定属性或特定一套属性。” 


维基百科对本质的解释比较抽象,我们再来看一下汉语字典的解释:


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这种名词定义,一般都索然无味,大部分人都不感兴趣,其实我也不感兴趣。这是总结出的学习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先强迫自己读一遍定义,哪怕不理解。然后继续学习,回头再理解,再继续学习,回头再理解,不停地循环下去。大家可以根据上面给出的定义,自己心里先简单演绎一下,“什么是网络社区的本质”。


在开始讨论 “什么是网络社区的本质” 之前我先说一下,为什么要找本质?


我先举一个例子,在笑来老师的《如何判断自己的文章好坏?》




这篇文章中,你搜索 “正确” 两个字,一共出现 10 次。我摘取其中一段:


...... 你看,很多人问我,你是如何 “长期、持续创作的?” 我总是没办法一两句话说清楚:写并不难,难的是正确思考和系统积累......


笑来老师这里说了写并不难,难的是正确思考和系统积累,那如何能 “正确” 呢?一般我们学习认识事物都是从现象开始,而事物的运行、发展、生长的外在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所以看清事物的本质才算正确地认识与理解事物。这里有一个先后顺序,正确是在看清本质之后。所以看清本质是正确的前提,正确是你的付出和积累有效果的前提。

 

虽然,上面的这些话,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我自己都觉得有点绕,可以简单理解为,正确就是本质,本质就是正确。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网络社区的定义:


“网络社区(英文:Online Community) 是存在于互联网上供其会员自由交流的虚拟社区。网络社区是由一个信息发布系统组成,比如说 BBS 或者个人博客。网络社区已经成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关系的一种补充。网络社区是由多种或者各种混合的社交软件组成,包括网络聊天室、论坛,并且可以通过文字、声音、视频来交流等等。社会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极大地促进了这种基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的发展繁荣。”

 

我们先提取一下关键字,信息发布系统,表现形式有个人博客、聊天室、论坛。信息的表现形式有文字、声音、视频。再缩小范围,信息是由谁来发布的?是人。不管什么信息发布系统,最终呈现在你面前的就是这条信息,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得出核心关键词“人”、“信息”,信息其实就是内容。


到这里,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网络社区本质的两个要素:“人”、“内容”。

 

如果以人的要素衡量一个网络社区的话,我认为可以用以下三个参数衡量:


1.人数。

2.内容生产的活跃度。

3.人与人之间链接的活跃度。

 

如果以内容的要素衡量一个网络社区的话,可以总结出它的生命周期:


内容生产 → 内容发现 → 内容消费 → 内容管理  内容传播  内容又被发现  内容消费  内容管理  内容传播。


观察这个循环,它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在你社区内的循环,一个是在你社区外的循环,即整个互联网上的循环。这里我比较犹豫的是,内容的修订是否应该单独算作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阶段。我没有放进去是因为我觉得这应该算内容的再生产。还有一个阶段就是内容的消亡,我没有放进去,是因为我认为在互联网上,内容几乎不会消亡,因为你的内容一旦放到互联网上,就要做好你无法回收的准备。这个有点像区块链了,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就是最大的一个区块链应用。


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我这里类比《基础知识:三十分钟看清经济机器如何运转》当中提到的,交易是经济机器运转的最小循环。那么 “内容生产 → 内容发现 → 内容消费 → 内容管理 → 内容传播”,我把它比作是网络社区运转的最小循环。

 

到这里我总结出了网络社区的本质是人和内容,并且给出衡量人的标准和内容的生命周期。

 

我再拿着这个结论去观察一些网络社区的现象时,得出一个个人观点,那就是 “熟人之间不需要社交,真正需要社交的是陌生人”。陌生人社交进行到一定程度,转化成熟人,流动到熟人社交产品中去。所以在中国,我悲观地认为不管什么样的社区,不管多火的社区,人们熟悉之后,人际关系都会源源不断地流向腾讯。所以如果你在做一个社区,还在重点服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你要小心了。这里不是说人这个要素不重要,而是重心最好不要放在这上面。

 

最终结论,网络社区的本质,是人和内容。但是重点是以内容建设为根基。我们认清了网络社区的本质是内容的生命周期后,运用这个生命周期,可以帮我们在微观层面分析指导我们产品的功能设计。


这里还缺失了产品诞生时的另外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设计你的产品架构


关于怎么建立你产品的架构,我这里推荐大家看一下梁宁写的《在腾讯的第一堂产品课 —— 菜鸟产品经理还是有专业度的产品经理》(http://t.cn/Rq6sc8D) 文章开头提到的,“腾讯内部永远不谈我要做一个产品,它要包括哪些功能。腾讯谈的是,我要提供一个服务,这个服务有哪些特性,它的整体服务流程是怎样的,它的整体服务成本是多少。” 结合文中提到的例子,可以让你能更加准确地设计产品架构。

 

第二个过程:根据你想满足的受众,设计用户画像。


这里还是推荐梁宁写的《在腾讯的第二堂产品课 —— 改变大河的流向》(http://t.cn/Rq6sRqo)文中举的例子非常地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我们产品的设计过程。我这里简单复述一下,有三个用户:名字是大明、笨笨和小闲。


大明的特征是有清晰的需求 —— 我要和女朋友圣诞节去巴厘岛度假。这时,他要的东西是 “价格” 或者 “硬货”。网站 UI / UE 做得再好,产品价格不好,大明一样会离开你。他来查摄影攻略,你的攻略里没有摄影的专业内容,他不买账。


笨笨的特征是,有大概的需求,但还没有那么明确。比如,他说我要和女朋友圣诞节出去玩下,但是去巴厘岛还是三亚,还是丽江,还是北京周边滑个雪,没想好。他需要的是 “比较” ,如果他确定了目的地,笨笨就变成了大明。


小闲的特征是,没有消费需求,她就是来打发时间的。小闲没有旅游计划,但是对旅游感兴趣,所以,她喜欢的是漂亮的图片,有趣的故事和细节。她需要的是 “调性” 和 “话题”。(在这里要注意,如果只有一堆从各处扒来的貌似主题匹配的内容,而没有调性,小闲都不来。小闲说不出所以然,但有调性还是没调性,他们看一眼就明白。)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文中最后给出了答案,大家可以自己先思考一下再去查看原文。

 

完整建立一个网络社区产品还有第三步:就是在你的社区产品架构和详细的产品流程确定后,怎么设计你产品架构中流动的内容。

 

下面我们就从内容的生命周期角度来讨论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


先从笑来老师的《放下你的无效社交》这篇至少 5000 万阅读传播量的文章说起。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内容的生命周期:内容生产 → 内容发现 → 内容消费 → 内容管理 → 内容传播 → 内容又被发现 → 内容消费 → 内容管理 → 内容传播。再看内容的两个循环,一个是在你社区内的循环,社区内循环的次数越多,对内容生产者带来越多陌生社交,对社区来说就带来了更多的活跃度。另外一个是在你的社区之外的循环,即整个互联网上循环传播。

 

我们再假设这篇文章是从你运营的社区传播出去的,在你社区之外的 5000 万阅读传播,假如转化率是 1/1000,就会给你的社区带来 5 万的会员。所以我们在生产内容时,最好文中带着强烈的上下文语境,最好是你的社区的特点信息,内容在社区外传播时会给你的社区带来更多的会员。但是带着强烈的上下文语境,会阻碍内容的理解,降低内容的消费快感,又会阻碍内容在社区外的传播。

 

大家可以发散一下思维,看看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上面的悖论。

 

第二个例子:


从我自己对微信公众号文章打赏的心态变化来看内容消费的两个指标。

 

我在微信打赏功能推出后是非常积极的,在没有打赏功能时,我也会通过支付宝转账,不过那时候叫小额赞助。但是随着订阅的号增多,看的文章数增多,我打赏次数越来越少了。我打赏的原因有两个:


  1. 来自于阅读文章后对自己认知的冲击、久久思考的问题得到了灵感或者答案、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对自己从事行业的认知分析更深刻等等。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原因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我从文章本身获得了收益。这些收益促进帮助了自己的成长。因此我愿意付费支持内容生产者,支持一个良性循环的运转。 


  2. 来自于阅读文章后的共鸣感。文章内容把我们在阅读文章那一刻或者之前的模糊感受、情感通过文字表达了出来,和读者之间产生了共鸣,比如和菜头的文章《候鸟都市》(http://t.cn/RGXrK3l) 。和菜头本身就是文字高手,加上他给文章的配乐 July《 In Love 》,再加上发布时间是 2 月 3 日,距离 2016 年春节还有 6 天。三次暴击,所以无论你曾经是个北漂,还是正在北漂,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些许共鸣。其实如果较真的话,这些共鸣也是我们获得的收益,甚至为和谐社会做出了贡献。


不信请看笑来老师的这篇文章《最可怕的是什么》:




文章开头所写 “据说,对每个人来说都一样的 —— 最可怕的事情都一样,只有一件:这世界跟我没有任何联系。有研究表明,接近 80% 的自杀是冲动行为。理由是 “这世界跟我没有任何联系”。

 

打赏的原因清楚以后,再看看 “但是随着订阅的号增多,看的文章数增多,我打赏次数越来越少了” 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两方面:


  1. 我自己。阅读文章的收益促进了自己的成长,收益减少我就不再打赏,是否说明自己不再成长或者成长的速度减慢,这时需要自我分析,自我总结,自我提醒。


  2.  文章内容的提供方,内容提供者不再成长,或者成长缓慢,我已经无法获得收益。举个例子:曾有人怀疑《罗辑思维》的未来时,罗振宇还推送过一篇语音就是说他自己会不停地逼着自己成长。

 

最后总结内容消费的两个指标:


  1. 让内容消费者成长。

  2. 让内容消费者的情感得到共鸣释放。


欢迎大家生产内容时可以试用这两个指标。

 

第三个例子:


比如我们所在的支付宝共同成长社区。从内容生产上看,这个社群有准入门槛,间接保证了内容生产者的素质,间接保证了内容的质量。从内容发现上看,只能以内容发布时间倒序时间线浏览并且每个人的讨论留言会插入到时间线当中,以及支付宝本身的功能限制,比如不能搜索,造成了内容发现的不便。从内容的消费指标上看,只有最基本的一项指标 “阅读量” 可以准确估计,准确在小于等于共同成长社群人数,其它的基本指标比如评论、转发 (分享) 无法看到。这里排除了笑来老师在他公众号转发的情况。从内容管理上看,只可以收藏,不能分类,不能搜索。从内容分享上看,可以转发,但是只能转发到支付宝好友,内容的流动限制在支付宝生态中。

 

第四个例子:


比如笑来老师刚写的一篇文章《在微信公共平台写文章像是写完扔进了黑洞…… 》




主要是说,搜索公众号文章,非常不方便。这里我严重同意,公共号文章搜索体验极差。我们以内容的生命周期来分析一下,微信公众号做了些什么事。内容生产,这方面微信可以说做得非常好,原创标记,打赏功能,还有流传中要出的付费阅读,这些都在鼓励内容生产方面做得非常好。内容发现,没有分类功能,尤其是当你订阅的公众号较多时,信息焦虑明显,搜索体验极差。内容消费,文字,图片,语音,视频,都支持,没啥可说的。内容管理,只能收藏,收藏内容只能以时间排序,能搜索,不能分类。内容传播,分享功能限制在微信生态体系,要想向外分享需多几步操作。印象中冯大辉说过,微信这么牛逼的产品,在一些资源申请利用上也是很紧张的。这里就瞎猜了,相对来说搜索功能目前不是微信的改进重心。

 

分析完例子之后,接下来说说我对陌生社交的一点思考和看法。


我认为陌生社交的特点是异步的。我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同步和异步,同步社交就是面对面,电话,视频。同步的特点是即时反馈,马上反应。异步社交是非即时反馈,比如写信,典型例子就是我记得我们中学时代特别流行交笔友。还有现在我们使用的,电子邮件,微信,更高级的就是出版书籍。


这里插播一个产品小趣闻,异步社交这里我为什么没有列举移动 QQ 的例子。使用移动 QQ 同学应该有印象,4.0 版本手机 QQ 没有区分好友的在线状态,在 App Store 一星 “差评” 遍地。之后迫于压力又改回来了。QQ 诞生于 PC 端,PC 端 QQ 聊天已经类似两人之间打电话聊天是典型的同步社交。所以用户习惯一旦养成,非常难以改变。同理推广到如果你社区运营一段时间以后,你准备进行大的架构改版,要做好心理准备。而微信直接诞生于手机,我们发消息就像发短信,是典型的异步社交。

 

既然陌生社交是异步的,那如何进行良好的异步社交呢?其实笑来老师,早就给出了答案,就是 “写作”。写作就是内容生产的过程,你想交到更多的朋友,除了内容的高质量外,你要让更多的人发现,更多的人发现消费之后,发现内容非常好,自己收藏了,顺便又分享了出去。套用内容的生命周期,非常契合。希望大家根据内容的生命周期来指导自己的内容生产。

 

这里预告一下,我现在正按照这个理论在架构一个社区,等这个社区架构设计和原型完成后,可以作为如何根据网络社区的本质构建社区的一个实操案例分享。

 

最后,我在准备这次分享时,恰巧看到好奇心日报上一篇文章《为什么社交网络上的原创内容越来越少了?》 (http://t.cn/RqInnI6) 是翻译《 Facebook Struggles to Stop Decline in ‘Original’ Sharing 》这篇文章。可是原文要订阅才能看全部,每月 39 美刀,一年 399 美刀。可惜不能按篇购买阅读,于是我就放弃了。文中提到一个概念 “语境崩塌”  ,解开了我的一个疑惑,就是当你的内容受众无限增加的同时,你的内容可能就会无限地接近鸡汤。结合例子可以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我又忍不住想解释一下,就是上面这段话中提到的,原创内容减少,其实是内容生产出了问题,但是付费阅读又是解决内容生产的一种手段。


好了,我的这次分享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的收听,谢谢大家。




广告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电子版(初版)已经可以在线阅读:


http://b.xinshengdaxue.com


亦有 epub、mobi、pdf 版本下载。但请注意,本书随时可能更新。《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究竟是什么?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长按识别以上二维码,缴费 2777 元人民币后即可入群(工作人员会和您联系)。


直接加入者,第一年的年费是 2777 元人民币,此后为 2555 元/年;由现有会员推荐入群的,入群后自报推荐人,核实后,会返还 222 积分至新会员账户,即,有推荐人的新会员的第一年年费相当于是 2555 元/年( APP 正式上线时统一处理)。


我们的 APP 已于 2016 年 4 月 15 日正式上线iOS 用户请在 App Store 搜索:新生大学;Android版已登陆:应用宝、百度应用、360手机助手。其他应用市场也会陆续上线。


  • 群内不鼓励闲聊;

  • 不得发广告;

  • 不得传播盗版书籍;

  • 允许讨论,不允许争论;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本身可以免费阅读,无需入群。所以,在加入前,请慎重考虑,请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 因为加入之后,不再有退费机会。


重要


已报名加入的朋友,请手动复制粘贴到浏览器这个地址查看《七年》读者须知持续更新贴(微信公共帐号文章推送过不能更新,所以,这里用了一个未推送的预览地址……),请务必认真阅读:


http://t.cn/R49x1u2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输入“分享”,一篇文章推送:《如何做好一场分享?》

想了解“共同成长”社群、《七年就是一辈子》等等,请在公共帐号后台点击“收费社群”按钮,点击查看“收费社群说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