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霍炬:我的公众号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

2016-01-19 霍炬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以下是《共同成长社区》第 18 次分享,分享者是霍炬。他的公共帐号是:“歪理邪说”(公共账号微信号:wxieshuo)。


《共同成长社区》的分享,并不是“私密”的,我们不在乎分享内容是否流出去,事实上,我们会主动拿出绝大多数的内容分享至社区之外 —— 因为所有的分享,最终传播得越广越有价值。


若要进一步了解《共同成长社区》,请在后台点击“收费社群”的子按钮“共同成长” ……




最近我的公众号上连续有 3 篇文章火了,笑来希望我能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我的公众号算不上典型的所谓大号,不一定能给大家提供多大的借鉴意义,只能分享一些比较个人的心得。


2014 年 11 月 13 日,我开了一个公众号,决定开始写文章。开这个公众号的原因,起初只是做为在移动平台上的写作实验。因为是实验,所以我的定位和流行公众号完全不同。我决定做一件在移动平台上所有原则都错的事。按照一贯的认知,和之前人们写公众号的经验,移动平台上应该这样做内容:


  1. 篇幅短

  2. 字要少、图要多

  3. 一篇文章涉及的内容要浅,适合快速阅读

  4. 保持较高的更新频率

  5. 追逐热点


原因是:篇幅短,人们容易在手机上看。字少图多,阅读压力小,翻起来很痛快,容易阅读。内容浅,可以用碎片时间随便看,不用有太多思考。保持更新频率,因为按照微信的产品特点,不更新就被压到了列表后面,人们很难再发现你。追逐热点是因为热点容易带来流量。现在看来比较火的号也基本符合这些原则,但我完全是反着来的,我这个帐号到目前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总共就发了 30 多篇文章,经常有一个月一篇都不更新 。但一旦写,就会非常长,全是字,不会把一篇内容拆成多篇连载,如果不是必须,正文内不加图。涉及到的主题也要有一定深度,没有鸡汤。对热点是不追逐,也不拒绝,遇到合适的就写,没合适的也不非要追。


按照道理来说,在手机上人们不愿意看这样的文章。实际上这一年来,不断的有朋友劝我,你应该如何如何,比如文章太长了,应该拆成两篇之类。这些建议我一个也没听。他们说的是正确的原则,但是对于我,不适用。我是通过这些“与众不同”,来营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环境。找到我的目标读者。但最终事实证明了,篇幅长,偏严肃的文章,仍然有大量受众,而且这样也制造出了门槛,让别人效仿难度很高,这又让这个帐号变得更独一无二。


除了在大环境的定位,还需要更具体的给文章定一个基调,即,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它的特点?在我这里,这句话是:


“选取一个和别人不同的角度。”


你可以看我的历史文章,我并没有完全拒绝当前热门话题,但就算热门话题,我的文章仍然会给人新鲜感,会有一些在别处获得不了的阅读体验,因为我的文章角度与众不同。


有了定位还需要有选题,和强编辑的媒体选题思路不同,我更关注的不是“人们流行什么”,而是“我能做什么”。首先要给自己找几个标签,我给自己找的大概有”技术“、”互联网“、”从北美看中国“,很少的几个,也很简单。因为我有一个理论,人不可能擅长所有事情,应该找几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做好它。有了这几个标签之后,剩下的就是把各种事件和他们组合。最近比较火的两篇,快播是“技术”+“法律”、百度这篇是“互联网”+“新闻热点”,这些标签也是具体逻辑到文章的切入点,同时他们也提供了前面所说的“独特性”。一个事件,如果不能找到我自己确定的几个标签相关的部分,我就不参与,再热门也不参与,这是所谓的“只做专业的事”。我通过这些标签保证了文章的专业性,这是基础,如果我放弃了专业和准确,文字本身再好也没什么价值。


举个例子,比如快播的事件我会写,百度的事件我会写,但刚刚结束的台湾选举我就不会写。因为前面两个都是互联网密切相关事件,最后一个和互联网有关联,因为互联网对传播本身有影响,如果非要这么做,所有热点事件都能跟互联网扯上一些关联,但它们并不能成为“密切相关“事件,它就不是我的能力领域,这个热点我就没必要参与。一次热点的传播会带来大量的阅读量和订阅,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同时,持续追逐热点会让一个帐号丧失独特性,这是非常危险的。简单概括就是:你能不能做一件别人做不了的事。追逐热点是所有人都会做的事,这就把你的独特性消灭掉了。这种选择就变得非常重要。


前面说的这些都是关于定位的逻辑。如果把公众号当作一个互联网产品看,这些就是产品定位和产品逻辑。前几天张小龙的一次演讲被很多人分享,讲的就是产品逻辑,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都是产品逻辑,之后是如何执行这个逻辑。


整个写作过程中,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可靠”。可靠的来源有很多,比如逻辑推论要合理,资料引用要足够权威,并且要符合著作权和版权。这个过程有时候会挺困难。比如一张图片,它对我的文章非常有帮助,但是我没有使用许可,用还是不用,就是一个比较纠结的事情。曾经写 Uber 事件的时候,我很想用 Uber 在德国遇到的出租车司机抗议照片,但那次事件能找到的照片都是大新闻社拍的,我拿不到著作权。这种情况我会选择不用它,继续找代替品,最后我在 Flickr 找到了巴西抗议 Uber 事件的符合 CC 版权的照片,用它替代了。文字方面的资料也有类似问题,一份很好的资料,但是不够权威,那也只能放弃掉。我一般会从历史证明可信的媒体选资料,比如一个事情如果财新发了文章,我会认为它可信。一个历史事件,如果在 Wikipedia 上有,那通常是可信的,Wikipedia 也有自己的编写原则,也是要以可信媒体或者期刊发表做为引用标准的,等于他们替我做了媒体过滤的事。如果都没有,我也会去翻翻有没有重要期刊的论文上发表过。如果都没有,那就是资料不可信,只能放弃掉。


同时我引用的资料一定得是我自己真正看得懂的,如果超过我能力范围的东西,我也没法使用。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干脆把自己的位置降低点,既然写不好那么复杂的事情,那么就写简单一点的。承认不懂,比不懂装懂弄错了好。前面说过关于选题的问题,选题也涉及这些问题,一个看起来很值得一写的选题,但是我不是非常懂,又没法通过足够多的资料和调查让自己真正理解它,那就只能放弃不写。比如台湾选举,要写好这个话题,需要对几十年来台湾的变化和政治非常熟悉,这个我做不到。临时去凑资料,会容易出错,这就要放弃不写,尽管它是不错的热点。这些比较繁琐的要求造成了我写东西速度慢,更新少。这也是自己以个人名义写作的好处,对于没把握的事情,可以果断放弃不写。如果以写作为工作,好处是寻找选题和资料会有人分担工作,不用一个人这么累,但缺点是你没法拒绝编辑给出的选题,也没法拒绝热点。这样导致了职业写作者经常要触及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那写出来的文章也往往不够深度,不够准确,不够准确,不够准确,不够准确。


具体到文字本身,我所追求的是“节奏”。很多人追求文笔,我对文笔不太在意, 文笔太虚了,好文笔每个人标准都不一样。我的文字本身是粗糙的,甚至我经常会有病句和错误搭配,但我关心节奏。节奏决定了阅读的乐趣,我认为,人们拿到一篇文章,能不能一口气读完,其中的关键就是节奏。我们需要靠节奏来调整阅读压力,穿插复杂的和轻松的问题,甚至插入一些笑点,调整阅读的疲劳程度。我们经常会有这个感受,一篇文章拿来不知不觉一下看完了,这就是我认为的节奏好。


在文字上,我的入门是来自王小波的书。说出来这个大家都会笑,因为有太多人自称师承王小波了,每个在网上写文章的人都会说自己喜欢王小波。我对王小波认识不是来自小说或者杂文,而是来自一篇叫做《我的师承》的文章,它讲的就是如何写作。最近这篇文章竟然挺火,因为好多人把它拿出来嘲笑冯唐翻译的飞鸟集,说小波 15 岁时候懂的道理,冯唐 40 多岁还没懂,我也很同意这个看法。这篇文章是我初中时候读到的,感觉非常震撼。王小波在这篇文章里面讲了诗的韵律, 很类似于我说的“节奏”。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节奏,只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找到它。对于我们来说,在网上写点文章,主要是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两种文体都比较容易找到写作节奏。至于小说我是从来不敢挑战的,自知能力所不及。 所以我读和学习小说,但自己只写相对容易写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刘韧曾经发明了一种更容易的写作方法,就是用 1、2、3、4、5 这样标出每段,每个段落写一个看法。阑夕的文章有一个系列叫做“我的看法”,用的是类似的办法。这种写作方法更有条理,无论是写还是读都条理性很强,也容易快速组织内容,可以做为入门尝试。


最后,我想讲讲风险。


以前人们觉得在网上说话,只要不触及几个高压线,都没什么问题。但这些年看来,写文章的风险还是不小的,2013 年出过天地侠影案,他是因为在网上写文章,质疑上市公司广汇能源而被抓,最后被判了刑。其实他只是利用公开的财报做了一些分析,最后涉及了扰乱证券交易市场罪。前一段还有王健林起诉一个公众号作者的事,有人冒充王健林写了一篇文章,王健林起诉了他。最后那个作者吓的发了道歉信,但这已经晚了,法律行动一旦开始,就不那么容易结束。这些都是风险。所以做公众号也应该学点法律,至少应该知道什么事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尽可能的规避这些问题。这些就不展开说了,大家可以自己搜索各种因为写文章导致的案例,去查新闻就行了,然后顺着去看每个案子的具体原因和适用法律,应该能学不少东西。我最近这几篇文章在发布之前都觉得有挺大风险,百度这两篇不仅是对着法条修改的文章,还特别在第三方存了不少证据。这些都是为了规避可能带来的风险。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特别要提醒大家重视他。


好了,我分享的心得就是这些,我没法告诉你怎么快速获得订阅,也没法告诉你怎么快速写出 10 万加的文章。我不是一个典型的公号作者,所以分享的心得也应该不算典型。不过我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一个有足够区分度的独特帐号,从而让我可以不在乎有一千万还是两千万人在写公众号,我也不在乎每年新增多少新号。因为我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氛围,那些竞争就都跟我关系不大了。希望我的这些思路和心得能对大家写作有一些帮助。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历史分享


  1. 笑来:关于区块链、及其应用我的看法

  2. 笑来:为什么我笃信“慢道理”

  3. 龚鸣:互助保险怎么玩?如何与区块链技术结合

  4. 张璐:我是如何做行业研究和设计投资策略的

  5. 罗应琏:气象大数据怎么玩

  6. 邢子敬:合理饮食是减肥的关键

  7. 杨磊:农村互联是否能真的农村“互联”

  8. 笑来:什么是朋友

  9. 欧阳银珊:大学校长喜欢怎样的数据分析报告?

  10. 杨晓峰:如何讲好一个段子

  11. 尹航:我的“语言学习”笔记

  12. 刘欣:如何用草根思维快速落地一些事情

  13. Scalers:700天持续行动和写作带给我的启示

  14. 汪洁: 投资人支招:如何成为下一个受资本青睐的“雕爷”?

  15. 熊晓冀:成长的加速方式 —— 我从长途旅行中学到的

  16. 段静明:如何保护嗓子

  17. 尹航:我的“语言学习”笔记(2)




若要进一步了解《共同成长社区》,请在后台点击“收费社群”的子按钮“收费社群说明”,查看说明,点击“共同成长”子按钮,获得入群二维码 ……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输入“分享”,一篇文章推送:《如何做好一场分享?》

想了解“共同成长”社群、《七年就是一辈子》等等,请在公共帐号后台点击“收费社群”按钮,点击查看“收费社群说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