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不输起跑线,父母认知才是关键

2016-12-24 张旎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一个人的高度,是由他的认知决定。一个孩子的高度,是由其父母的认知决定。相较于当下众多父母的焦虑心态,给小孩疯狂报班,或许真正重要的是,提高父母本身的思维水平。今天给大家推荐张旎,她是儿童教育专家。我把她邀请来「一块听听」,给大家分享父母教育的可能性,希望让更多人受益。


我是张旎,十年前,也就是 2006 年,有三件十分重要的事改变了我的生活轨迹,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和一个相爱的人结婚、生了第一个孩子。在随后的十年里我做了很多事,先后又生了两个孩子,同时一头扎进了儿童博物馆教育这个非常小众的专业领域去研究和实践。

2010 年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儿童博物馆 —— 豆豆家,当时是美国儿童博物馆协会的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会员场馆。2012 年,老牛基金会找到豆豆家希望在中国捐建 100 家儿童博物馆。2015 年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开馆,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将于 2017 年开馆。用了十年的时间,让儿童博物馆在中国生根发芽,我觉得现在是时候让这个教育惠及更多的家庭和孩子了。

前些年中国流行一句很愚蠢的早教口号: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在这个早教口号的带动下,很多孩子在刚出生起就成了短跑选手,各种昂贵的早教班、各种智力开发产品、各种奇奇怪怪的培训到处都是,很多家庭为此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就担心孩子“输”了这场比赛。今天我还想重新提起这个口号,来解读“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意味着什么。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做是在时间轴上的长跑,孩子起跑的速度可能没有那么重要,但起跑线的位置在哪里可能就很重要。

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父母的思维局限,注意并不是财富,决定了孩子起跑线的位置。

每一个人都会有思维局限,思维越局限,孩子起跑线的位置在时间轴上就会越靠后,如果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真正该下功夫的是父母,这些功夫金钱买不了,别人代替不了,想省事儿也没什么太大可能。

在儿童博物馆里,我经常会看到两种家长,一种觉得孩子就是来瞎玩的,自己很无聊只能看手机,一种觉得孩子在这能学到很多东西,于是开始通过讲解和干预来教孩子一些“知识”和“方法”。这里你会发现思维局限在起作用,你会用自己对于学习以及认知的理解去干涉孩子的学习过程。

根据我这些年对教育的领悟,我总结出了以下 6 个关键点:


2017 年 1 月 12 日晚 9 点半,「一块听听」的讲座里,我会围绕这六大关键点,给大家分享我多年的教育心得。

扫描上方二维码,或请点左下角的“阅读原文”转到报名页。如果支付出现问题,请实现微信搜索公众号“一块听听”并关注,再转至报名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