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过去五年对我影响最深的一个概念和两个行动

2016-02-02 师北宸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以下是《共同成长社区》第 20 次分享,分享者是师北宸。


《共同成长社区》的分享,并不是“私密”的,我们不在乎分享内容是否流出去,事实上,我们会主动拿出绝大多数的内容分享至社区之外 —— 因为所有的分享,最终传播得越广越有价值。


若要进一步了解《共同成长社区》,请在后台点击“收费社群”的子按钮“共同成长” ……



大家好,我是师北宸。目前在正阳新媒体,之前在凤凰科技担任过主编,也在 LinkedIn 负责过公关。现在在 LinkedIn 合作的公关公司,可以理解为我从甲方跑去了乙方。大家可以通过 LinkedIn 档案看我的履历:linkedin.com/in/beichenshi


特别高兴能加入共同成长群,我觉得自我成长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可能都不用加「之一」,因为如果你只要能不停地快速成长,其它随之而来。在 LinkedIn 时,有时候会有朋友问我说,怎么才能进 LinkedIn 呀?我说,你得考个商学院才行。你看,我一个特别牛的同事是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我呢,也是毕业于商学院,天津商学院。所以,你得赶紧考个商学院。————开个玩笑。我觉得作为一个背景平平、学校一般的人,更得拼命自我成长。


下面进入正题,开始今天的分享。


先了解工作杠杆率的概念


什么是工作杠杆率?随着你所做工作的产品或者服务到的人增多,如果你付出的边际成本没有降低甚至越来越高,这就说明你的工作杠杆率越比较低。反之,如果边际成本下降很快甚至是零,那么就是工作杠杆率高。 


工作杠杆率低的工种有一个特性:简单、重复性、机械性;比如流水线工人,保洁阿姨;如果我只靠写专栏生活,也会是一种工作杠杆率低的工作:一篇文章一千多块,在国内已经是非常高的标准,但已经四年没怎么涨过,在物价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要过上体面的生活,每年需要写更多的专栏才能维持与上一年相当的生活。 


对于个人来说,可以遵循这三个基本方法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杠杆率: 


  • 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或增加一项工作带来的影响 

  • 外包低杠杆率的工作,将时间分配到高杠杆率的工作上

  • 多任务处理,将机械性工作与思考性工作相结合


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或增加一项工作带来的影响


如果某项工作能够提高自动化程度,那是值得投入去做的。比如开发工具,让重复性的工作自动化,可以显著减少完成某项工作需要的时间;我以前在媒体工作的时候,给自己供职媒体的文章并不能发到其它媒体上,从公司利益角度非常好理解,但是从文章影响力会受限。所以我现在写了一篇文章,会发在多个平台,提高单项工作产生的影响。人们往往以为供职于媒体影响力最大,其实如果你深入理解传播的话,从某一家媒体跳出来,反而能最大化影响力。


公开课也是显著扩大影响力的方式。传统的课堂只能对着几十人讲课,如果放上网之后可以让数万人观看和学习,老师的工作产生的影响被放大了很多倍。


外包低杠杆率的工作,将时间分配到高杠杆率的工作上


请保洁阿姨来家里打扫,培养新员工或请助理帮助自己分担工作,在学习和技能提升上进行投资,都是将低杠杆率的工作外包给其他人,以及将自己时间分配到更高工作杠杆率的事情。面对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要坚决说不,比如无效社交和浪费时间的会议、大而无当的各种行业活动等等。对了,写文章也是高杠杆率的工作,一篇文章写完后可以持续地传播给很多人阅读,如果相似的内容需要反复和别人讲的话,也可以写出来,沟通效率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有一位叫伯通的自媒体人说过,写文章就像游戏里的「开分矿」。所谓「开分矿」,是指在《魔兽争霸》这种即时战略游戏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提升产能的办法就是多开分矿。能够迅速开分矿的玩家,会有更好的战略优势。因为同一个时间段内,拥有两个矿场的人是拥有一个矿场的人的收入的两倍,越往后,矿多的玩家越占优势。写文章也类似,当你把某个话题谈透了之后,这个矿就是你的。当别人碰到类似的话题的时候是绕不过你的文章的。


比如前一段时间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出来的时候,《大西洋月刊》一篇旧文《ISIS到底要什么?》在微信朋友圈被刷屏,就是这个道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新闻背后的原因都是相似的,当你占了一个坑之后,类似的新闻热点反复发生的时候,都有可能引用你的文章,写一篇文章的成本是固定的,但收益持续增加。笑来老师提到过一个「睡后收入」的概念,意思是你应该寻找那种可以一次性付出却可以长期收入的事儿,这样「睡着」就能收钱。虽然他的侧重点是挣钱,我的侧重点是个人品牌的积累,道理是同一回事。


过去大半年我去「在行」当行家。一开始100元/1小时,按时薪算,低于我的工作收入;半年后我提高到了1000元/小时,远远高于之前工作时的时薪收入。单纯从收入角度来衡量的话,现在见一个人,顶过去见十个。我把多出来的时间用来写文章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潜在学员,形成正循环。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提高自己单位时间的收入效率。


多任务处理,将机械性工作与思考性工作相结合


很多时候你可以同时做两件事情。比如通勤的时候可以读书,跑步的时候听英语,或者健身的时候看电影。我在家里放了一个大电视,椭圆机就放在客厅。健身的时候顺便看部电影,这样健身的过程有了乐趣,也不需要再另外拿出时间来看电影。


写作和健身都是高工作杠杆率的事情,这两件事对我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于健身


超过一年没见过我的人,现在见到我都会开始问:「你怎么瘦了那么多?怎么做到的?有什么诀窍?需要节食吗?运动吗?是跑步还是练器械?……」一开始,我都会非常耐心地讲我怎么瘦下去的,但是当同样一件事重复了十遍,二十遍的时候,我的回答越来越精练:就是最基本的,运动+控制饮食。如果要再展开一点,我会说,运动的话,有氧和无氧结合,跑步、力量和核心都做,一周五次,饮食的话不要节食,但是要控制脂肪、糖和碳水的摄入。然后就完了。 


但我知道,这么几句话他们是不会满足的。道理很简单,如何去执行,的确不容易。我养成运动的习惯也有三年多(1-2次/周的频率),每年也下过好几次决心,但真正减下来的,就这一次。为什么这一次成功了?


如果没找过健身教练,推荐你尝试一下


我以前穿L的衬衫刚好合身,2015年春节回来再穿上的时候,我发现完了,衬衫紧了很多。和很多人一样,每逢春节我也胖了三斤。胖了之后的标准动作是赶紧收拾装备,去健身房。 


3月初的一天,健身房一位教练告诉我说可以有一次免费体验私教的机会,问我愿不愿意试试。因为刚刚下定决心要好好健身瘦下来,以及带着很好奇如果请私教带着练是什么体验,做了一次体验。体验之后,我发现了私教的价值: 


1)平时看起来特别简单的动作,如果没学过,自己去做很容易做错。做错动作的后果是轻则练习效果不明显,比如练习腹部力量的仰卧起坐,很多人都会借助背部和头部力量,其实根本练不到腹部;做错动作更严重的后果是会伤到身体,比如看起来很简单的深蹲,不认真纠动作就会伤膝盖,更不用说需要用到哑铃、杠铃等对控制力要求更强以及更复杂的动作;私教的第一个好处是:保证动作标准,运动安全。 


2)发现以前自己练习的强度简直不值一提。自己练习,尤其是健身新手很难把握多强的运动强度是合适的。和教练上完一次课之后,全身疼了四天。以前的强度简直不值一提。所以私教的第二个好处是:单位时间运动效率提升。 


感受到好处之后。我买了十几节课。在随后的练习中,除了前两个好处,还感受到私教的其它几点好处: 


1)除了基础技能上的学习,教练在精神上提供的作用更大。对于没有养成健身习惯的人而言,健身是一项需要消耗意志力的事情,如果平时事情很多,在面对一个有挑战的事情(高强度运动)的时候,人往往非常容易松懈。有一位教练的好处是,你完全不用去计划你今天要练习什么,你只需要按照约定的时间走到健身房,去执行教练让你做的动作。当你做不动的时候、想放弃的时候,教练给你的鼓励和施压,都会激励着你突破极限。你脑子里什么都不用想,只需要身体上努力去做。 


2)布置任务,验收,反馈。当你再下一次去健身的时候,教练起的作用是给你布置任务(设定目标),检验你是否达标,并且对你的成果提出反馈。我觉得这一条不仅适用于健身,而适用于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一个新手,其实是不太会为自己布置合理的任务,也很难相对客观和合理地评估自己的进展。 


3)一个人健身其实是很孤独的,教练带着一起练,会有趣很多。有一次我举着一根空杆练肱二头肌,做到后面做不动,我开始表情抽搐,动作变形,刚好旁边有一个女孩走过,教练开玩笑说:你表情要不要这么痛苦,这就是一根空杆,你看旁边姑娘看着呢,这就是一根空杆啊。然后我们都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子放松了下来。有那么几次,一边聊,一边练,一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当然,实际上没那么轻松,但有一个人陪伴,整个过程会好很多。 


预期降低,执行彻底,感受正反馈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很多成功人士在分享自己成功经验里,会提到要给自己设定宏大的目标,有大目标才可能做大事。在学习新技能上,我认为应该反过来,设定小目标更好。 


因为目标和执行是两回事,在目标太大而执行不到位完不成目标的情况下,自我感受会非常糟糕,挫败感很强,这时容易开始自我怀疑,一旦开始自我怀疑,就很难再长期坚持。所以我自己用的方法是预期降低,但执行必须非常彻底。预期降低的好处是,当你达到预期的时候,能很容易感受到正反馈,而当你做到超出预期的事情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更强的正反馈。每一个正反馈,都会激励自己走得更远。


我上第一节体验课的时候,教练问我健身的目标。我说三个月能减掉5公斤就很不错了。结果,我在健身了大约五周的时候,就减掉了五公斤;而大约两个半月的时候,减掉了十公斤。快速达到目标的感觉就一个字:爽!我感受到正反馈的时候,做了很多让我自己觉得没法做到的事情。这些事情包括:


1)前两个月里,真正做到了一周健身五次。因为平常的工作性质需要出差,每次出差都会订有健身房的酒店。有一次去杭州,入住酒店的健身房里有签到薄,我留意到签到薄的前三周里一共只有过7次使用记录,而我在住的三天里就去了两次。看到这个数字的当时,我就在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这家酒店的客房数x入住率x时间,毛估了一下,我想,如果这家酒店给入住客人制作一个运动榜的话,我肯定能排到这个榜单的前1%。你看,我又给自己找了一次正反馈作为激励。 


平常也有不少饭局,如果没法保证每次都去健身房,我也会在家里补上。现在家里已经有瑜伽毯和椭圆机,可以选择不少项目在家里做,或者什么器材都不需要,刷Insanity减脂也是完全可以。我还干过有几次因为晚上有饭局吃多了,跑到卫生间把食物吐掉的经历。


2)因为在健身房完全练不动的时候,被教练再逼着做一组动作真的很痛苦,平时在饮食上,真的能狠下心来控制。作为一个湖南人,我现在已经从无辣不欢和偏好油腻重口食物的饮食习惯,生生改成了更爱吃鸡肉三明治和蔬菜沙拉之类食物的饮食习惯。减肥那几个月里我最典型的三餐是:


  • 早餐:豆浆+白菜包子+鸡蛋,肉包子都没吃过;七成饱

  • 午餐:少油的米饭+鸡肉(牛肉)+素;七八成饱

  • 晚餐:蔬菜沙拉或西红柿或水果;五成饱


饮食控制最厉害的时候,咖啡里加的奶全换成了脱脂牛奶,非常难喝。 


看看健身方面的打鸡血文章也很管用。有一次晚上11点多到家,打开手机看到Keep的微信公号上有一篇《别为自己身材不好找借口,你就是懒!》里面提到陈意涵说「宁愿少睡一点,也要挤出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当时被刺激到,我立刻爬起来踩了50分钟椭圆机,然后再去睡觉。这样的事情干过不少。有时候参加饭局吃多了,回来之后就再练一练把卡路里消耗掉。 


健身带给人最大的好处是,精力充沛,睡眠质量也更好。尤其是工作了一整天之后,健完身就像把缓存清空了一样,忙了一天大脑也能继续敏锐思考。


关于写作


写作是一项高工作杠杆率的事情,越早开始越好。 


写作环境不重要,随时随地可以开始写


写作的门槛是非常低的,我这里所说的门槛低是指写作对硬件环境要求非常低:一台笔记本电脑就可以写起来。很多人对写作欢迎非常敏感,我以前做媒体的时候,周围很多人有很多的要求,譬如说:周围环境比较吵,写不了;在办公室人很多,写不了;甚至在咖啡馆,也写不了。有些人写作时会有一些奇怪的癖好,比如我有一位朋友在写作之前,需要自己手冲一倍咖啡才可以开始写,还有人需要先刷两个小时的微信朋友圈……哦,对了,这是拖延症,总之,很多人有奇奇怪怪的癖好和要求。


我觉得这些人把写作这个事情弄复杂了。写作其实特别简单:坐下来,打开电脑,手机调到飞行模式,开始写吧。我一开始也有各种各样的臭毛病,比如说开始写作之后,中途不喜欢被人打扰,否则情绪会很糟糕;然后对环境要求也很高:要非常安静,不能有音乐,别在旁边讲话,等等等等,否则就写不下去了。


后来当我工作非常忙的时候,真的没时间去打造一个自己觉得需要的最佳写作环境的时候,我发现我也能写了。而且我能在各种复杂的场所下写作:咖啡馆,飞机上,办公室,甚至出租车和公交车上。我曾经蹲在公交车的台阶上完成了一篇文章,因为我家住得很远,加班多,要赶deadline,如果不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写,我就得熬夜。与熬夜相比,不如赶紧利用通勤时间搞定它。当你时间真的很紧迫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都不是事儿。


素材:Google+维基百科可以找到99%的写作素材 


我在「在行」有一个谈写作的话题,这个话题有40多位学员约我,其中有一个理论大家非常认可:要写好一篇文章,输入输出比是一百倍的关系。形象一点的解释是,如果你要写一篇一千字的文章,你的阅读至少要达到十万字。


个人体验、观察都是很好的输入方式,但这样的方式效率比较低,最高效的方式仍然是阅读。阅读理解能力强的人,小半天就能完成十万字的输入,虽然看起来量挺大的,但如果认真去执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并不是多大的困难。


互联网是最伟大的发明,而互联网中最伟大的发明在我看来是就是Google和维基百科,通过Google和维基百科,你可以找到99%你想找到的内容。「在行」上经常有学员问我,老师你能推荐几个好的网站给我吗?我觉得没有最好的内容网站,只有最适合你的网站。而最适合你的网站,需要你自己去发掘。如何发掘?去Google和维基百科搜就好了。很多时候,很只需要多搜几次,多点几页,你想要的东西就会自动跳出来。


经验:每个人的体验都独特而有价值,值得与人分享


作为一个公司人,我常常会有自己的价值很难得到完全发挥、被束缚住了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并不是来自于因为公司不好,它不让你发挥,而是当你有多种技能或有某种兴趣,但是当你的兴趣并不能很好与公司目标结合的时候,你会感觉自己的热情和能力无处释放。「在行」上约我的很多是工作了多年的职场中层,每当他们与我谈到类似感受的时候,我都会鼓励他们说:写吧,或者去在行当一个行家。


我觉得每个人的能力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只为几个人服务上面,在公司里,你每天花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生命在让少数五六个人开心,无论你是否喜欢,以及无论他们是否足够尊重你,客观事实是你大部分的生命都被消耗在这几个人身上,这是非常大的浪费。更高效发挥你能力的方式,是让你的能力为社会上其它有需要的人提供价值,这不仅对你自己很重要,对别人也很重要。利用你的认知盈余帮助这个社会填平信息沟壑,你获得成就感满足感,被分享的人获得了新知。这是三赢。


通过写作,将你独特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出来。


深度思考: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能写出一篇思路清晰的文章来,思考能力也是优秀的;


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一个问题刚看到的时候觉得自己明白了,但是当自己和别人复述一遍、或自己写出来的时候,发现总会在某个地方卡壳,然后不得不再返回去查资料,弄懂,然后才能准确表达出来。


写作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要写好一篇文章,你需要有一个清晰的观点,围绕这个观点,你要搭结构,搜集素材,选取合适的材料进行修剪,在完成一篇文章之前,你可能还要经历补充搜集、修正、再搜集、再修正等过程,才能打磨好一个话题。打磨一个话题的过程,就是不断逼迫自己让自己思考越来越严谨的过程,如果你不需要产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很多问题你可能就搁置在那里,问题越攒越多,自己思维也就越来越像一团乱麻。 


麦克卢汉说:我们创造了工具,工具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写作是塑造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被动人脉拓展:主动结识大牛,不如成为大牛,让别人结识你


写文章在社交上最大的好处是你并不需要通过「社交行为」来获得高质量的社交结果。很多人厌恶社交,因为无论是行业会议还是大部分的饭局,都是非常浪费时间的无效社交。写文章看起来是一项非常孤独的工作,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敲字,但是当文章发出去之后,社交模式就已经启动了。只要你持续的输出你的观点、你的兴趣、你的喜好,你的文章会帮助你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他们因为读懂了你想表达的看法找上来,或者因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而找上来,这样的人如果通过线下去发掘,从概率来看,十个人里面碰不上一个。我现在的很多朋友都是通过在媒体上发表文章认识,我也通过读别人的文章结识了很多有趣的人。 


除了被动人脉拓展,写作还可以帮助你主动拓展人脉。创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职场社交网站LinkedIn的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被称为人脉之王,他在写作上的助手在谈到Reid建议别人应该如何获得别人关注时,说:获得别人关注的最好的方法是,主动提供帮助。而大牛们有钱又有资源,人脉更广更优质,他们会需要什么帮助呢?比如比尔·盖茨,向他的基金会捐款没有用,给他介绍他不认识但对他有用的人,可能性非常低,你即使一口气买一百套微软的产品,他也完全不会关注。那么,他究竟会关注什么?


比尔·盖茨最需要的,而你可能有的,是信息。信息即你独特的视角,你对待周围事物的看法,如果他对中国感兴趣,你恰好是中国二三线城市的90后,或许你可以告诉他你周围的人是怎么看待二次元的,中国的A站B站是什么,为什么弹幕会从亚文化逐渐变得有一点点像流行文化。这就是通过主动提供帮助给你带来的价值。 


主动提供帮助堪称是建立一切关系的不二法门,写文章分享出去,本身就是主动提供帮助的过程。有时候提供帮助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有时候是确定的。


机会:通过持续写作,好的商业机会、工作机会找上来 


最后这一点是水到渠成的。我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我在《商业周刊》、腾讯大家有固定的专栏,其它很多媒体会转载我的专栏文章,比如财新、百度百家、虎嗅等。有一天突然收到一封邮件,发件人凤凰网的副总编辑,他说正在寻找凤凰网科技频道的主编,问我有没有兴趣聊聊。聊完之后,我从一位从没从事过媒体的人,跑到凤凰网科技频道做主编去了。


我写作的初心是兴趣和学习,但回报超出了我的想象。




历史分享


  1. 笑来:关于区块链、及其应用我的看法

  2. 笑来:为什么我笃信“慢道理”

  3. 龚鸣:互助保险怎么玩?如何与区块链技术结合

  4. 张璐:我是如何做行业研究和设计投资策略的

  5. 罗应琏:气象大数据怎么玩

  6. 邢子敬:合理饮食是减肥的关键

  7. 杨磊:农村互联是否能真的农村“互联”

  8. 笑来:什么是朋友

  9. 欧阳银珊:大学校长喜欢怎样的数据分析报告?

  10. 杨晓峰:如何讲好一个段子

  11. 尹航:我的“语言学习”笔记

  12. 刘欣:如何用草根思维快速落地一些事情

  13. Scalers:700天持续行动和写作带给我的启示

  14. 汪洁: 投资人支招:如何成为下一个受资本青睐的“雕爷”?

  15. 熊晓冀:成长的加速方式 —— 我从长途旅行中学到的

  16. 段静明:如何保护嗓子

  17. 尹航:我的“语言学习”笔记(2)

  18. 霍炬:我的公众号文章是如何写出来的

  19. 易仁永澄:敏捷项目化团队管理方法




若要进一步了解《共同成长社区》,请在后台点击“收费社群”的子按钮“收费社群说明”,查看说明,点击“共同成长”子按钮,获得入群二维码 ……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输入“分享”,一篇文章推送:《如何做好一场分享?》

想了解“共同成长”社群、《七年就是一辈子》等等,请在公共帐号后台点击“收费社群”按钮,点击查看“收费社群说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