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知识创业:新时代的印钞模式来临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如果我往回复盘二十一年,1995 年,就是我大学毕业那年,就是我“突然变成工作狂”(其实只不过是彻底忽视“节假日”这个概念而已)的那一年,我一直以来都在痴迷于研究的东西实际上只有两个而已(这两个概念恰好也是整个金融学的核心):
- 时间
- 概率
2007 - 2009 年这个过程中,我写了一本书,《把时间当作朋友》—— 本质上来看,就是我长期以来对“时间”这个朋友的深入思考。
2015 年下半年至今,我写了很多东西,有单独的文章,也有成书、成集的内容,《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以及《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其中反复提到 “Serendipity”(惊喜)这个概念 —— 本质上来看,这就是我这么多年来对概率这个朋友的深入思考。事实上,我还真的曾经仔细考虑过把《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命名为“把惊喜当作朋友”…… 而“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原本是副标题。
- 《把时间当作朋友》—— 运用心智获得解放
- 《把惊喜当作朋友》—— 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哈,看起来挺工整的罢。只不过,我这个人的性格就这样,心里明明知道标题党的极端重要性,也有时候不好意思随便妥协。(写完这句话之后,想到一定会有人是另外一个感受:“你这明明是最成功的标题党么!” —— 嗯,横看成岭侧成峰。)
2016 年 10 月 15 日,我配合罗振宇的得到在上海做了一场线下讲座《新时代的个人商业模式升级》,现场超过一千位听众(¥1200 - ¥2500 的票价)。而这个讲座,以后我会在网上不断更新地重复讲。在现场,我给出了一个“个人商业模式升级”的路径,其中一条是这样的:
一定要找到一个方法,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卖出很多次。
写书,就是这种方法,讲课也是这种方法 —— 当然,它们都可以归结为“做产品”。若是你能你费尽心机且耗时费力地做出一个产品,而后它竟然真的是个好产品,那么你就就可以把它卖给很多人,即,最终相当于“把自己的同一份时间卖出去很多次……” 从这个视角望过去,陶华碧是我最敬佩的“销售时间高手”,一个老干妈酱,卡位非常准,牢牢地、死死地占据 9-11 元的辣酱市场。
过去,写书比讲课好 —— 书可以卖几十万册,课堂却因场地有限而最多几十人…… 即便是当年的新东方,最“惊人”的课堂容量也只不过一千来人 —— 现在的课堂越来越小,大家只好炒作“小班优势”这个概念了。
(真的是)十年前,我们就畅想过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发展与普及,最终,“每个领域甚至可能只要有一个老师就够了 —— 那个讲得最好的老师讲,所有人听就可以了……” 可事实上,这个情景并没有马上出现,姗姗来迟,迟了多久呢?至少十年。
—— 可它毕竟来了。
9 月 19 日,我在网上办的讲座,《我的读书经验》,收费 0.99 元,现场听讲人数 4.2 万人;10 月 19 日,《一小时建立终生受用的阅读操作系统》,收费 1 元,现场听讲人数 12 万人;11 月 19 日,《人人都能用英语》,收费 2 元,现场听讲人数 5.3 万人……
连我自己都被震撼到了 —— 十二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就在那之前的几天,我在上海做的线下讲座,人数只不过一千人,十二万人,即是线下的 120 倍 —— 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倍数还会增加,可不可能增加到一万倍?答案是肯定的。想象一下,若是我请罗永浩同学搞一个“我的产品设计方法论”(类似这样的题目),不用等到几年后,就在今年,很可能就可能有几百万人付费听,不是吗?如果有对手盘,我可以打赌(对我来说可真的不是赌),到了一两年后,一定有人仅通过一场讲座就收入天文数字,比我今天做到的收入搞出一百倍、一千倍,很有可能。
注意
这篇文章转发点赞数达到一定程度,我还真的会认真考虑去说服罗永浩同学来办讲座……
在此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一直不太看好各种在线教育,我也不太看好什么“知识碎片化”之类的概念,更不看好为这些概念而设计的各种工具。理由很简单:
它们并不实际解决效率问题。
而这一次,我开始看好在线教育了,理由是,这种授课形式(或者说“分享形式”),起码解决了教授一方的痛点:“招生规模”。这是个能够撬动另外一件事儿的支点:“质量”。招生规模突然被放大,即意味着说收入规模被放大,即意味着说竞争会更加激烈,即意味着说长期来看,最终,质量这个东西会被倒逼至最高 —— 于是,最终学习者这一方也会因此获益,而且可能是大大获益。
而这一切,最应该被感谢的,很可能是谁都不会认为与教育有关的一个互联网产品:微信。对,最应该被感谢的,确实是微信 —— 这个被人们认为是用来“杀时间”的东西。
因为微信完成了互联网一直想要完成的理想:连接所有人。此为其一,其二,是更为重要的:微信用户的支付习惯早已养成。几年前,人们无论如何想不到微信可以用“发红包”这么一个场景,发动了几亿人“自愿”绑定银行卡。如果你研究过这些年国内信用卡发行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你就能理解“微信红包”是多伟大的一个“发明”,或者说,是多伟大的一个“运营策略”。
然而,最重要的,是少有人提及的是:
微信群培养了用户的另一个习惯 —— 现在的微信用户特别习惯于收听“六十秒语音 + 图片”形式的“分享”、“讲座”、“大课”……
对于我这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擅长调节课堂气氛的、擅长台上表演的,甚至是“人来疯”类型的讲演者,乍一望过去,“六十秒语音 + 图片”干脆就是一场噩梦:
- 看不到听众,也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以及各种反应);
- 没有了任何肢体发挥的余地;
- 没有了酷炫的 PPT 辅助(我习惯于使用更为酷炫的 Prezi);
- 没有了现场气氛(掌声热烈与哈哈大小)的刺激;
- 没有办法根据现场情况去调整讲演策略;
- ¥%…%*@!还有很多说不出来的不适应……
不过,我是个只要有必要就决不吝于改变自己的人,于是,我“硬着头皮”试了几次,马上发现另外一个事实:
“六十秒语音 + 图片”的形式,显然大幅度降低了讲演的门槛。
这绝对是“革命”级别的改变。而我所谓的“不适应”,其实很类似于掌握了一个学习曲线比较陡峭的技能之后发现有更方便的新解决方案之时的那种失落,就好像练了好多年硬笔书法的人认为用计算机键盘敲字“没有灵感”,就好像善用五笔输入法的人不愿意相信拼音输入法已经全方面超越,或者就好像好不容易学会手动挡开车的人瞧不起一切只会用自动挡的人一样……
我个人觉得,这三点决定了一个事实:
一个好的收费讲座工具一定要长在微信里。
一定要做到让用户不用离开微信就可以报名、付费、收听。
于是,我就请团队做了个简单的工具:微信服务号:“一块听听”。很简单的一个工具,但也因为简单,才可以快速迭代。
就在这周五,11 月 25 日,我会在“一块听听”上开一场讲座,《卖知识的最正确姿势》,会更为深入地讲解“出售知识的方法论”。(报名方法:微信搜索并关注服务号“一块听听”,而后在服务号内付费报名收听……)
识别以上二维码关注“一块听听”
去年年底的时候,我们做社群工具,创建了“情非得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当时公司的 Slogan 是“让一部分知识分子先富起来” —— 现在我觉得自己真的可以做到这事儿了,也是惊喜。
对,提到“惊喜”了。之前我就专门写过“创造惊喜的方法论”,其中一个手段是:
连接更多节点。
节点数量的增加,会不断几何级数地增加链接的可能性,进而能够酝酿出大量的“意外好运,即,惊喜”。做出一个大受欢迎的收费讲座(即,产品),一方面是“把同一份时间卖了很多次”,另一方面,其实就是“直接、间接地连接了很多节点(即,用户,或者听众)”,进而必然生成惊喜,并不意外的意外,偶然中的必然。
之前江湖上热炒的概念,是“内容创业”。内容有很多种,也很泛,于是,最终内容创业者的商业模式大多都会选择“广告”。
我个人真的不讨厌广告,还经常专门收集精彩的广告片…… 但我知道真的有很多人基于这样那样的原因“讨厌广告”;并且,也确实有一些广告很令人讨厌,不是吗?(我写了两篇文章夸特斯拉了,可惜,特斯拉从来不给任何人支付广告费……)
现在,我倒是觉得另外一个概念该火起来了:
知识创业
知识,原本只不过是内容中的一个品类而已,只不过,幸运的是,在这个时代里,知识是可以直接收费的,不需要费尽心机去变现,而是直接变现,这就好像是 0 和 1 之间的差别一样,看起来 1 - 0 只不过是 1 ,但实际差别很可能竟然是天壤之间。
甚至,很可能连自身结构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过去做微信公共帐号的图、文、音频、视频的自媒体,实际上相当于“集制作与发行于一身”;而现在做“六十秒语音 + 图片”的“知识创业者”,甚至不用管发行了,只要自己准备好讲演内容即可 —— 虽然,这在目前还知识一个猜想。
反正,有一个事实我是非常确定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会有大量的人,收入结构会因为这个趋势而发生变化。
那,听众呢?我建议所有的听众,在花钱买知识的过程中,多留一根弦,仔细观察、学习、琢磨那些知识创业的人,他们的观点,他们的成长之路,他们的所作所为,像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像奶牛一样不断反刍,像竹子一样来一场雨就窜高一次……因为,无论哪一个新时代开启之后,都不会一下子到头的。
祝大家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