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论:转换焦点

2015-12-28 李笑来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以下是《七年就是一辈子》中的内容,正式发布时可能会有删改调整……




有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切换模式,而另外一些时候,我们还要学会转换焦点


当一个新生事物发生、一个新的趋势出现的时候,绝大多数人的想法思路都是这样的:


哇!这个东西好厉害!那么如何才能为我所用呢?


举个例子,微信公共平台在过去的几年里,形成了一个新的趋势,新的势力,随着它的崛起,很多人随着大势就成长起来了……可问题在于为什么能够随着大势成长的人永远是极少数呢?


一般来说,面对这个事实,绝大多数人的解释是:他们运气好,赶上了。事实上,那极少数人中的绝大多数,自身也确实如此感受,也如此认为:就是运气好啊,谁能想到这事儿会发生在我身上呢?


大多数人没有那样好的运气。当一个大的趋势来临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即便绞尽脑汁,也想不出那大势如何为己所用。


假设在微信公共平台崛起的时期里(2013 - 2015),我依然是个托福培训老师(事实上我离开那个行业已经若干年了),然后我就想微信公共帐号这个东西,我怎么用,才能提高我个人的招生量呢?然后我就开始研究各种微信推广手段,最终更可能的发现是,绝大多数手段并不适合我这个托福培训老师…… 发个“马上转发不要让朋友上当!”之类的手段,“效果”看起来确实明显,可问题在于这样引来的流量或者订阅,对我这个托福培训老师来说,肯定完全没有转化率的啊!大量建微信群好像是个比较适合的手段,但很快就发现,在这上面语音授课,虽然也不是不行,但讲结构复杂一点的内容,没有个白板,没有个视频直播,还真不太好办;辗转发现有个叫红点的东西貌似不错,可其实也不支持视频录放直播……总而言之,就是哪儿哪儿都不对。看着那些幸运儿随着大势突飞猛进,看着自己裹足不前,最终只能得到一个结论,这东西不适合我 —— 当然,会得到更多本质上一样,看起来却不同的结论,比如,“唉,老了,年轻人玩的东西咱也整不明白啦……”


当然,在微信公共平台崛起的时期里,我早已不是个托福培训教师,在休息,在学习,偶尔投资几个种子阶段、天使阶段的创业项目…… 所以,虽然见识到微信公共平台的崛起,我却没有过以上描述的烦恼 —— 只是觉得它暂时跟自己没啥太大关系。


到了 2014 年年底的时候,我开始跟身边的朋友说,再过一小段时间,“微信创业”就和许多年前我们挂在嘴边上的“互联网创业”没什么区别了,甚至可能更为强大,没几个人深以为然。到了 2015 年年中的时候,微信朋友圈里,时不时就有人发出这样的鄙视:“现在的年轻人啊,开个微信公共帐号就以为自己在创业了!” 我觉得这种评价事实上挺肤浅的。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这种肤浅评价的出现,让我感觉大势真的要发挥作用了。某种意义上,马云的总结很精准:


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开始有足够数量的人看不起某种因新趋势的存在而产生的行为模式的时候,基本上总是那个趋势要发力的时间点。


于是,我开始动脑思考了。这样的时候,我总是要调用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论,转换焦点


  • 不是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

  • 而是问自己,在这个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


这两个问题的区别在于,


  • 第一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自己身上的;

  • 第二个问题的焦点是放在大势本身上的。


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而后开始思考,思考结果常常是,几乎所有的大势其实都与我没关系……


把焦点放在大势自身上,而后开始思考,思考的结果常常是一样的:必须跨界 —— 自己手里正在做的事情,常常与那大势完全没有关系,也并不适合与那大势共存。某个大势出现的时候,一定有一些特定的事情比其他的事情更适合“顺势而为”,万一那些特定的事情恰恰是自己正在做的,或者是最擅长做的,那真是天大的运气;可这种天大的运气从来没有发生在我身上……


可问题在于,有另外一些人,可能是极少数,比如我,是那种有办法、有能力让自己变得运气足够好的人 —— 源自于我们有不一样的操作系统:


  • 我们不断升级概念和方法论

  • 我们多任务运行

  • 我们在不同的情况下切换不同的模式

  • 我们还会在不同的时间点转换不同的焦点……


我们就是那种勤于深入思考的人,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就是那种践行者。想到,就要琢磨清楚;搞明白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开始行动,在行动中继续思考,在行动中不断调整,在行动中获得更多的灵感,在行动中主动创造各种好运气…… 这就是所谓的“主动选择”了。


2015 年 8 月份,我开始动手在公共帐号上写文章。我想我又一次把身边的一些人吓了一跳 —— 不止一个人跟我说,“你可真行,每天都发长文……”


可是反过来,我觉得我要是不这样才不正常呢,我们做事不从来都是这样的吗?既然开始做了,就说明之前深入思考了,所以一旦开始做,就肯定是开足马力啊!


我跳进来,自己动手开始写的目的有这么几个:


  • 我想知道这个生态里的每一个细节,不自己跳进来,只看别人做,一切分析在我看来还是“得来终觉浅”……

  • 我从来都知道“个人品牌”的重要性,所以,虽然在这事儿上起步晚(那是因为有一段时间我就是在休息),但终归我需要一个信息传播通道,既然微信公共平台已经成了大势,我就不应该任由它把我自己落下;

  • 我想验证一个猜想。在没有“早期初始红利”的情况下,什么样的 IP 依然可以迅速获得流量?我的猜想是:那些独特的内容 —— 那些打着作者独特印迹的内容,那些读者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内容,那些天然被搬运工拿走也带着作者独特印迹的内容;而在这一点上,我运气足够好,因为我恰恰懂得如何生产这种内容……

  • 我认为如果我能短期之内集聚足够的流量的话,那我一定有什么办法,或者遇到什么机会,搞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九月初,开通半个月后,总计才两千订阅;十月初,七千;十一月初,四万多;现在十二月末,八万多……当然这过程中,还要真诚感谢每个推荐我的公共帐号的各路朋友。


感谢金融八卦女、雅君、霍炬、冯大辉、张辉、彭萦、罗振宇,以及时不时转发我文章的很多朋友……


果然,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之前尚处于模糊状态的念头开始清晰起来,很多之前在脑子里尚未关联起来的节点开始相互碰撞,很多昨天的想法在今天已经开始发酵,很多原本根本不可能认识的人(尤其是那些恰当的人)感觉在突然之间就从各个方向“冒了出来”……


我开始认真思考一个概念:“IP 多维化”。只有一个维度的 IP,没有足够强大的商业潜力,最终只能沦为“发发广告收点钱”的奴隶 —— 这几乎是最没前途的商业模式。好的 IP 从来都是可以锻造出多个维度的,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相比火爆的《盗梦空间》,《星球大战》的 IP 更有潜力,因为后者早已是多维化的 IP,单单玩偶市场就大得不得了,且经久不衰,过去、现在,与将来;前者并非不可能多维,但相对后者明显在多维上有很大的劣势。


到了十一月,我已经基本上琢磨清楚了。于是,进一步的行动开始了,我创建了多个支付宝经费群……我还在继续思考,继续行动。到了十二月份,我已经确认自己做出了一个看起来不怎么新(因为我毕竟是那种“拼凑高手”),但骨子里却多少有点颠覆的创新 —— 起码,“一个众创书籍的收费社群”,是前所未有的一种新形态。


言归正传,转换焦点,是整个征程的起点。事实上,这就是我在多年后不可能再是一个托福培训教师的根本原因。每当我意识到某个大势存在,并且对之深入思考之后,得到的结论总是一样的:


我必须离开,我必须存在。


其实这里套用的是崔健的歌词:


我想要离开,我想要存在,我想要死去之后从头再来……


我知道老崔表达的是其他的意思。但这句歌词放在这里还真的应景。当我们以那个已经存在的大势为焦点,一路深入下去之后,离开的欲望就非常强烈,想要在那个新世界里存在的欲望就无可挥去,既然有从头再来的机会,再死一遍对我们这种反复重生的来说,根本就是早已经习惯了早已经适应了的事情而已。


现在问题来了,“随波逐流”不一直就是贬义词吗?


这只是频率问题。真正的大势,很少频繁出现,尤其对个体来说,能够感知的大势更少。这就好像在股市上,有的人是“日内交易者”,每天都恨不得交易很多次;有些人是周内交易者,有些人是月内交易者,有些人是年内交易者……每个人的属性并不相同。若是非要给我归类的话,我基本上应该属于“七年内交易者”…… 能够让我感觉“大势来了”、且我能想明白我该去哪里的事儿,这些年遇到的也就那么区区几个而已。


嗯,转换焦点,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锋利的方法论。其实,关于转换焦点,我在此之前有过一个公开的课程: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理服己。事实上,选择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研究新生事物的时候更应该关注优点而不是缺点,等等,也都是转换焦点这个方法论的重要应用。


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平日里人们评价“某一个人格局不一样”的时候,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指那个人关注的焦点不一样。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用来说明“朴素准确的描述带来清晰准确的理解”。“格局”是个定义含混的概念,于是在理解上就不容易通透;“关注的焦点不一样”,是更朴素更准确的描述,于是,理解起来就相对比较清楚。


再比如,关于自信的方法论,是这样的:


我们更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自信,前提只不过是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我们都在挣扎着进步。


也就是说,我们在自信这件事儿上,关注的焦点更多在于自己的未来,而不是,或者不仅仅是自己的过去或者现在。


再比如说,当我们关注未来的时候,我们究竟应该


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未来呢?


还是


更多地关注这个世界的未来呢?


这是两个不同的焦点。从小被逼着写了无数遍《我的理想》的我们,一直就没有人提醒,其实起码有两个关注焦点,一个是自己,另一个是这个世界。


如果关注焦点在自己身上,甚至以为“当然应该只放在自己身上”,且同时并没有想到过居然可以把关注焦点放在这个世界上,那么,一切都是海市蜃楼,基本上都是无处落脚的臆想。从这个角度望过去,绝大多数人从来就没有过理想,只有臆想,他们长期以来所向往的,其实只不过是毫无意义幻象。


生活中,一旦与人讨论起这个世界的未来,收到的绝大多数反应是这样的:


别想那没用的,还是先想想自己罢!


这个看起来有道理的建议,其实一直在荼毒众生,一直在荼毒终生。世界在变,而所谓的“理想”不变,那就等着被淘汰呗,那就逆来顺受呗,既然如此,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 偏偏,他们的抱怨永恒。唉,其实都是自己选的。(They had it come.)


在我看来,我们不仅应该优先关注这个世界的未来,也要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为什么我们这么自信,自信自己可以活在未来呢?理由简单而又清晰,我们是掌握了方法论的人,一旦我们通过研究通过思考,发现某个属于未来的大势出现的时候,我们早已调整过自己的关注焦点:


  • 不是问自己,这个大势如何才能为我所用?

  • 而是问自己,在这个大势中,我去做什么最划算?


人们的平均寿命正在加长 —— 我想,在更长的一生中(好几辈子里),每个人其实都有机会,总能逮到几个大的罢?逮不到,别怪别人。







《七年就是一辈子》预售支付宝群二维码:


长按以上二维码,保存到相册,用支付宝识别,缴费 2777 元人民币后即可入群。


2016 年 3 月 1 日之前,依然使用支付宝作“经费群”为报名通道。


直接加入者,第一年的年费是 2777 元人民币,此后为 2555 元/年;由现有会员推荐入群的,入群后自报推荐人,核实后,会返还 222 积分至新会员账户,即,有推荐人的新会员的第一年年费相当于是 2555 元/年(积分将于 2016 年 3 月 1 日 APP 上线时统一处理)。


加入前,请慎重考虑,请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 因为入群之后,不再有退费机会。


我们计划将于 2016 年 3 月 1 日开始使用自己开发的 APP。此日期有可能提前,也不排除延后,但最迟在 2016 年 3 月 31 日之前完成第一个正式版的上线。在此之前可能有一两个内测版。开发团队已经进入封闭开发状态。


使用自己的 APP 之后,所有的报名群都将合并。现有的支付宝群,只做报名使用,任何重要通知,都会在公共帐号发布。


  • 群内不鼓励闲聊,

  • 不得发广告,

  • 不得传播盗版书籍;

  • 每天 18:00 - 21:00 期间可聊天;其他时间尽量不要闲聊,大家时间都有限,尽量不要打搅大伙;否则可能会被扣积分。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输入“分享”,一篇文章推送:《如何做好一场分享?》

想了解“共同成长”社群、《七年就是一辈子》等等,请在公共帐号后台点击“收费社群”按钮,点击查看“收费社群说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