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为什么我们可能不再需要特定的榜样?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以下是《七年就是一辈子》中的内容,正式发布时可能会有删改调整……
长久以来,人们好像不仅仅是心理上,甚至干脆是生理上就需要有榜样的存在 —— 把那榜样当作模仿的对象也好,当作将来有意超越的目标也罢,反正,需要有个榜样放在前方。
然而,若是有能力站在榜样的角度去思考,就会发现“充当榜样”其实是非常可怕的 —— 因为榜样被要求完美,被要求没有瑕疵,被要求高大上。可这明显是谁都做不到的啊!这世上没有圣人,有的基本上都是装出来的而已。
先说个别的事儿罢。
每当我需要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总是先从书入手 —— 网络上碎片化的文章,基本上毫无用处(尽管,这么说可能会伤到一些人)。免费的不是不好,只是按照经济规律,免费的东西通常伴有隐秘的成本(只不过有些人坚决不相信而已)。买书,我通常不会只买一本,我会一口气买若干本 —— 基本上是 5 ~ 7 本(为什么是差不多 7 本呢?你猜!)。在 Amazon 上搜索,相关话题的书籍,只要符合基本条件的就直接买下来,买一堆回来:
知名作者的;
知名且专业对口的出版社的;
版次更多一些的;
印次更多一些的;
评分相对高一些的……
我觉得在我不懂那个领域的时候,连挑书都是浪费时间 —— 只能从通用的标准入手,只因为专业知识完全缺失么。去问别人应该看什么书,这更是浪费时间,因为别人怎么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 —— 尤其是连你自己都搞不明白问题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岂不更是如此?拿来别人列出来的书单,照单全收,还是浪费时间 —— 因为没有什么书单是针对你定制的。
然后呢,我会拿着这些书,齐头并进地阅读。很快就会发现,有些节点这本书讲的最精彩;而另外的一些节点那本书讲得最通透;另外一本书中几个的例子实在太精妙;还有某本书里顺带发现了更好的几个作者……
于是,我渐渐养成了这样一个关于书籍的价值观:
花几十块钱(人民币或美元)买回来的一本书,哪怕是有其中一点点的内容(有时哪怕是一句话而已)给我带来惊喜,已经很划算了!
有了这样的价值观之后,没多久,就发现自己即便是从“烂书”里也常常有所收获,最损的情况无非是知道了“究竟烂到怎样一个恰当的程度就依然可以有不错的销量”?
(我永远不可能理解那些嫌书贵的人 —— 省一次打车的钱,就可能带来操作系统的升级,哪怕是个很小的升级或者补丁,怎么叫贵呢?这么重要的东西,又如何便宜的下来呢?买一本书都嫌贵,同样的话题一口气买许多本,就是少有人为之的事情了……)
这跟什么很像呢?这样的方法论可以用到其他什么地方呢?
—— 习惯于这种提问,是让自己学会融会贯通的最直接手段……
这样的方法论可以用在“向他人学习”的行为上。
无论学什么,都可以同时向多个人学习(就好像可以多买几本相同领域的书一并阅读一样);
只要满足一定条件的人,都可以成为学习对象(就好像挑书那样,设定一些基本条件);
总是可以在这个人身上学到这点,在那个人身上学到另外一点;
甚至可以从烂人身上反向学习如何才能避免变成那种烂人?
(前两天我吐槽了一下电影《老炮儿》,很多人跑来留言把我骂了很多顿……其实,他们不知道,我这种人,即便是在自己喜欢不上的东西上,也依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的 —— 以后有空再细说这事儿……)
曾经,我也好像需要榜样的激励,后来放弃了。如果把榜样比作好书,理由就清晰了:
好书永远存在;
经典书籍永远不止一本;
经典书籍也有可能被颠覆的可能;
新的好书永远源源不断;
众多好书都各有千秋……
同样的道理,
榜样永远存在;
值得当作榜样的人其实有很多;
曾经的榜样,很可能被颠覆,实际上经常被颠覆;
新的榜样永远远远不断;
即便是普通人也常常各有千秋……
若是我买了一本书,在里面学到哪怕一点东西就觉得已经很值了,那么我看到一个优秀的人,只需要从他身上学会一点点就已经很值了,不是吗?既然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我又何必把谁当作榜样?既然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为什么要认为这个值得作为榜样,那个却不能?—— 难道最终我要被“装得更好的那个人”蒙蔽吗?
“被装得最好的那个人蒙蔽”,是寻求单一榜样的最可怕后果。
再后来,我就想,其实真的没必要找什么榜样了,因为之前需要“榜样”是为了追赶和超越,可现在,我们是确定、确信自己只要不死就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人,榜样的意义并不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越发地明白,完美无缺的榜样,只存在于信息流动不畅通的时代里,不是吗?
再反过来,我自己也特别害怕自己被别人当作榜样处理……
首先,榜样是要被追赶、被超越的;
其次,榜样是被要求至善至美、绝无瑕疵的……
最要命的是,互联网时代里,所有的榜样最终是要被爆光的……
前两天,与徐小平老师吃饭闲聊,讲起来一件事儿。
有一次,和聚美优品的 CTO 戴雨森吃饭。闲聊中他提起当年上过我的课,又补了一句,“我老婆也上过你的课呢”…… 闪念之间,我有点感慨,跟他说,“你知道吗?老师,是一个基本上注定要被甩在学生身后的职业…… 你知道我哪儿运气好吗?我的好运就是你们一路狂奔,到地方一看,我竟然还在…… 也就是说,我运气真的很好,没有被你们远远地甩在身后。”
然后我和徐老师唏嘘了好一会儿。徐老师说,“我们其实都是很努力的人,都很害怕被甩在身后,然后吧,幸亏结果还不错……”
最为关键的是,当榜样是很无聊的事情,我总觉得不完美的东西才真美。虽然,这更像是甘于堕落的托辞。但,我就是时不时喜欢说脏话啊!在恰当的时候,说出精准的脏话,很爽的!我就是戒不了烟啊!相信我,我尽力了,戒了好多次,都失败了。有时候办了蠢事,反倒有点恶意的快感,有木有!真的,谁喜欢把自己挂在墙上呢?说实话,总得有的时候真生生气,发发脾气,多少有点失态,这样才像一个正常人,有一点人味。
把绝大多数人都当做正常人处理,其实挺解脱的;把别人以为的榜样、偶像也当作正常人处理,自己就变得更正常了。与此同时的惊喜是,学习对象更多了、学习范围更广了,真是令人大喜过望。
做个正常人,和大家一起做正常人,挺好的。
以下是最近写过的《七年就是一辈子》中的内容,届时可能有所调整……
关于朋友:《什么是朋友?》,以及《什么是朋友(2):概念与方法论》
关于惊喜:《惊喜的定义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
关于分享:《如何做好一场分享?》(包括关于“创作”)
关于财务自由:《我是如何获得财务自由的?》
关于销售:《我的销售概念与方法论》
关于“讨论”与“争论”的区别:《为什么我放弃了争论?》
关于复利:《复利:我们的人生希望》
关于鄙视:《大多数情况下,鄙视只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
关于未来:《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活在未来(二)》
关于动力:《为什么一定要自学?》
关于践行:《什么是践行?》
关于吵架:《我是如何做到不和老婆吵架的?》,以及《凭什么跟你吵架?我的好心情那么重要……》
关于调整模式:《我的跨界秘籍:苍蝇与蜜蜂的启示》
关于转换焦点:《以理服己》而不是以理服人,《如何研究新生事物?》,《一个不可或缺的方法论:转换焦点》
关于七宗罪:《哪儿有什么原罪,明明大家都是可怜人》
关于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长按以上二维码,保存到相册,用支付宝识别,缴费 2777 元人民币后即可入群。
2016 年 3 月 1 日之前,依然使用支付宝作“经费群”为报名通道。
直接加入者,第一年的年费是 2777 元人民币,此后为 2555 元/年;由现有会员推荐入群的,入群后自报推荐人,核实后,会返还 222 积分至新会员账户,即,有推荐人的新会员的第一年年费相当于是 2555 元/年(积分将于 2016 年 3 月 1 日 APP 上线时统一处理)。
加入前,请慎重考虑,请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 因为入群之后,不再有退费机会。
我们计划将于 2016 年 3 月 1 日开始使用自己开发的 APP。此日期有可能提前,也不排除延后,但最迟在 2016 年 3 月 31 日之前完成第一个正式版的上线。在此之前可能有一两个内测版。开发团队已经进入封闭开发状态。
使用自己的 APP 之后,所有的报名群都将合并。现有的支付宝群,只做报名使用,任何重要通知,都会在公共帐号发布。
群内不鼓励闲聊;
不得发广告;
不得传播盗版书籍;
每天 18:00 - 21:00 期间可聊天;其他时间尽量不要闲聊,大家时间都有限,尽量不要打搅大伙;否则可能会被扣积分。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输入“分享”,一篇文章推送:《如何做好一场分享?》
想了解“共同成长”社群、《七年就是一辈子》等等,请在公共帐号后台点击“收费社群”按钮,点击查看“收费社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