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2017-06-17 李笑来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请注意: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预告

我将于近日发起 PressOne 项目的 ICO,完成四年前我立下的目标。

故事

2013 年 4 月份的时候,我在琢磨一件事:

如果说,比特币是一个用去中心化账务公开的方式颠覆了银行的商业模式,那么,最值得用同样的方式颠覆的商业模式究竟是什么?

用不着苦思冥想,很快我就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出版发行

地球上的第一部版权法,是十八世纪初欧洲的安妮法案(Statute of Anne, 1710),在三百年之后的现在看来,貌似它应该被颠覆掉了……

我把这个想法和一位在某著名风险投资机构做副总裁的朋友在电话里简单说了一下,他表示很有兴趣,说要拉我去他们办公室给各位老大们讲一讲。我略犹豫了一下,因为事实上在两年前,就是 2011 年的时候,我曾经去他们那里讲过比特币,结果被视为显然是无稽之谈。我说,你要是听懂了你就投,没信心我就自己开干,而他劝我还是再试试说服大伙。于是,我硬着头皮又去了一次那家机构。结果呢?结果跟上次一样,大家很认真地听,很客气地表示听不懂、看不明白……

第二天,我开始策划为这个想法成立一个基金,自己干……

折腾了八个月,花了不少钱,招了不少人,却没干成。

现在回头看,那时候没干成的原因只有一个 —— 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仅此而已。然而,当时我解决不了的问题是这样的:

  • 版权分发显然应该可以去中心化完成;
  • 可是,版权认定这事只能中心化完成……

幸亏我是个多线程工作的人,这事儿不成的过程中,并不耽误我干成一些其他的事情 —— 在这个过程中,我投资了几个海外的团队,其中有一家,名字叫 Invictus。这些团队都跑得不错,因此,我也没有因为此事没做成而过分苦恼,只觉得自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琢磨出解决方案。

2014 年 10 月份的时候,在上海,与晨兴的张斐喝茶聊天,说起这事儿,他顺嘴说了一句:

版权认定不需要你解决。有人盗版,就让他盗版呗,反正销售记录不可篡改,所以,他是确定的贼,若是需要定罪,那就是证据确凿么。

我愣了一下,慨叹有些人就是比另外一些人聪明,轻描淡写之间捅破一层窗户纸,能看到另外一番天地。

这一次我没有急于行动,继续琢磨,继续寻找,希望找到一个能把这事落实的团队 —— 找团队要多难有多难,这事儿谁都知道。

2014 年已经是熊市了,到了 2015 年还是熊市,很多人陆续离开了区块链行业,有另外一些人,虽然是极少数,无视币市上的寒冬,自顾自地做着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

Invictus 事实上解体了,两个创始人 Dan Larimer 和 Charles Hopkinson 意见不合,各奔东西。到了 2017 年我在知道,当时 Vitalik Buterin 差一点从加拿大跑到美国加入 Invictus …… 幸亏没去啊!否则 Ethereum 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存在了。

我从来都是个“静默的投资人”,在投资之前能做的功课尽量都做好,把钱投出去之后我什么都不会过问,他们之间的事情我大致了解过后,选择闭口不谈。

到了 2015 年年底,Dan Larimer 发来一封邮件,说自己加入了一个新项目,自己持股总计 49%,现在已经安排好律师,要把我在 Invictus 的股份平移到这家新公司里去 —— 人品。我表示感谢,也反过来告诉他,可以打一些折扣,不用严格按照之前的比例转换,这样也可以多留一点给团队。至于新公司要做什么,我干脆没问。

转眼几个月过去,到了 2016 年 3 月,Steem 发布了白皮书,我一看,浑身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Dan Larimer 事实上做出了一个去中心化版权确认与分发的项目!

原来是三年前一次 Skype 上的长谈,在 Dan Larimer 那里埋下了半颗种子…… 为什么是半颗呢?因为最终他实现出来的东西,远比我想象得更为完善。

按理说我应该感觉欣喜若狂,可事实上却是心如止水。我没什么具体的反应。只是每天都要去看看他们的网站,steemit.com,脑子里琢磨着什么,但也不确定究竟是什么……

到了 2017 年春节过后,消息传来,Dan Larimer 再次离开,着手开始一个新项目,EOS,并且安排他的新合伙人 Brendan Blumer 飞来北京与我洽谈 —— 我没什么可说的,投!至于价钱,你们说了算。

然而,我还是很喜欢 Steem 这个项目,不断地与 CEO Ned Scott 探讨更多的可能性。虽然我知道他对此事的理解事实上是另外一个方向:“The blockchain based Social Media Platform”。与聪明人打交道的好处是不需要拐弯抹角,能就事论事总是很幸福的感觉。

经过过去一年多的观察思考与讨论,我知道我需要在 Steem 的基础上做出哪些改进:

  • 合理且克制的审查机制
  • 合理且严格的实名制度
  • 更开放的虚拟货币体系
  • ……

很快,我与 Ned Scott 达成一致,在不影响 Steem 的原有结构与运营的基础上,我们将共同搭建一个新的体系,项目名称为 PressOne。管理团队主要由我们俩构成,十几人的开发团队来自世界各地。

即便是同样的事情,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潜力,也有着不同的实现可能性。使用去中心化的方式颠覆出版发行,究竟是多大的一件事儿呢?

在我眼里,这相当于是“重建整个互联网”。

逻辑很简单,因为现在的互联网其实主要就是由内容构成的……

过去的许多年里,我常常害怕把真实的想法说出来,因为只要说出来,听起来都很不正常…… 当年说“坐等比特币涨到 100 美元”的时候,被很多人嘲弄;其实我心里更疯狂,想的是 1000 美元;后来呢?后来发现自己事实上“竟然不够疯狂”。

这次说“重建整个互联网”,明显是疯话 —— 可我真正担心的却是“我怕我事实上不够疯狂”,乃至于没做成原本可能做成的事情…… 人生匆匆,若是有真的大机会竟然没抓住,死的时候会很遗憾。

回头看,这几年做的每一件事儿都是在为这个项目做准备 —— 多年不公开写作的我重新开始发表文章,不是零散的文字,而是写书、写专栏、组织社群、组织课堂…… 做产品、做投资、做推广…… 学技术、搭团队、做项目…… 从零开始在内容领域中的影响力,且习得各种之前没有的本领,到最后全都集中到一点,想到、学到、用到、做到 —— 真的是应了李宗盛的那句话:“世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祝我好运罢!

对了,我买了一个域名,http://press.one 现在还没放内容,不过,随后的一切都会从这里开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