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十分钟真能读完一本书吗?

2016-12-24 李笑来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十分钟”栏目开通了之后,经常有类似这样的留言:

  • 李笑来这个天天教人十分钟读完一本书系列真是个噱头,学习和读书都要这么宣扬速食和急功近利,李笑来还是原来那个李笑来么,还是真的老了?

请注意,我以下的文字不是为了“反驳”,而只是直白地说明

其实,关于“十分钟”,并不是我的创意,国外早就有这样的服务,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两家,getAbstract 和 Blinkist,前者比较贵,一年几百美金,后者比较便宜,一年几十美金,后者的移动端制作得也相对比较精致。

这样的服务,用了几年下来,确实觉得很有用、很有帮助,效率提高了很多。

为什么呢?

对我来说,这不是“读书的方式”,这是“另一种选书的方式”。十分钟读完一本书,不是我的愿望 —— 读书那么有趣,哪儿舍得那么快结束? 对我来说,十分钟决定是否选择一本书去细读,其实是很划算的十分钟,不是吗?

选书,其实是一种“探险”。探险有探险的乐趣,在探险过程中,选错了路,甚至迷了路,只要不死,那些“意外”和“曲折”就都是“自己经常拿出来吹嘘的故事”。选书选错了,是不会死人的,顶多是浪费了一点的“纸钱”而已 —— 人们常常误会,以为自己花钱买的是知识,其实自己花钱买来的只不过是印了字的纸张而已(知识怎么可能那么便宜!) —— 而那些纸上印的字,得自己花时间花精力去理解去实践。

在更多的情况下,探险不太在意效率,乐在其中;选书不一样,选对书的效率若是能够提升,那真的意义非凡。

在这样的服务出现之前,虽然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常见的方式挑选:

  1. 看作者是谁;

  2. 看出版社是哪家;

  3. 看版次、印次、印刷数量;

  4. 看参考文献质量以便判断作者的研究能力;

  5. 读书评以便有个侧面的了解……

可即便如此,也不可能“一挑一个准”。这跟看电影是一样的,买票完整看一部电影之前,我们只能看到的是:

  1. 宣传片、海报

  2. 导演、编剧和卡司

  3. 票房

  4. 影评

在已经获得了不少信息之后,我们依然会经常遇到花了时间之后有些后悔的情况 ——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即便是生活经验丰富的我们,也早已习惯了,把那些“经常出现的后悔”当作“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成本”。

微博上有个谷阿莫,经常发布“几分钟看完 xxx”的视频,为什么我只在看完某些电影之后才偶尔看看“谷阿莫是怎么讲的呢?” 因为看电影,多半是为了娱乐,“剧透死全家啊!”,我为啥要自己找死提前去看个剧透呢?也就是说,“那一点生活中无法避免的成本”,绝对不值得我们牺牲那“偶尔看到惊喜的快感”啊!

虽然,读书也一样,惊喜很重要,但毕竟不是“娱乐”,或者说,就算是娱乐,也是“一小部分人的另外一种娱乐”。

“剧透”给读书带来的伤害其实是很小的。

于是,“浓缩书”的意义就很大了 —— 以前要一个星期读一本书,现在可以一个早上“了解五本书”,然后,再决定那本书值得花时间细读。最近的几年里,我个人的明显感觉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服务,所以,一年下来,回头看看,就会发现自己精读过的书里,好书的密度大大提高了,毕竟多了一层有效的筛选机制。

在新生大学里,有一个不太显眼的栏目:《浓缩书》。里面的内容有一条更为苛刻的要求:

必须是能够直接购买电子版的英文原版书

也就是说,读过“浓缩版”之后,觉得此书一般,那就算了;觉得挺好,值得细读,就可以直接到网上购买电子版,“只字不差地读完”,甚至还要“读很多遍”。

你想啊,谷阿莫的视频,也不是完全不能看。我觉得在一些特殊场景下真的很好。比如,偶尔想翻翻老片的时候 —— 很奇怪地,我们看老片的时候,其实不太在乎剧透。再比如,有个什么系列片之前完全没追,现在却有了个“貌似应该看看的续集”的时候,那谷阿莫同学就功不可没。

大概说明完了。

再补一句几乎肯定会被误解为“广告”的话:

我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里专门写过一篇“为什么你看不到别人的好?”

总是看不到别人的好”,其实是个隐秘而又危险的陷阱,很多人是许多年之前就早已“入坑”却也从不自知。现在我好心提醒一下,你要是想知道,那就自己买去 —— 可是,也别怪我没提醒你,“每一次购买知识都是一定程度上的小冒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