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人人羡慕的设计天赋,是可以学会的
当我们开始做设计的时候,一般是这样的:
我想做个Logo,
这个 Logo 要 xxx 感觉的
要用什么图形呢?要用哪些颜色呢?
先模仿下别人家的~
模仿不来,自己也想不出来 ><
算了,我没灵感,我需要个设计师….
有没有觉得这个过程似曾相识?
我们在评判一份设计的美丑时,基本都是通过 “看感觉”,然而虽然我们 “貌似” 能评判出 “感觉” 的好坏,但却无论如何都说不出到底好在哪里,抓不到让这感觉 “美起来” 的点,这就造成了,很多人的设计往往要靠运气,一旦 “抄不到”,就容易走入 “没灵感” 的死胡同。
大多数人认为:
“感觉” 难以捉摸;
是天赋异禀的人与生俱来的品质;
做设计须凭借 “感觉” 去构建一个 “不一般的想法”;
然而真的这样吗?
突破认知:提高你心里的那个 “一般”
“感觉” 是无法用数字衡量。我们评价事物的好坏都是和心里的那个 “一般” 标准做对比,每个人的 “一般” 有天壤之别。所以了解并定义大众标准才是衡量感觉的关键所在。
比如说下面这这两辆车:
你随便给一个人看,他都会认为左边的比右边的高级。为什么?因为炫酷、好看、有科技感…… 最根本的是,左边的车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大众对汽车的 “一般” 标准,和满大街跑的车有很大区别。
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被教育限制
对 “天赋” 的误解其实是对艺术、美术、设计的错误理解。所有人都有机会接触到艺术,因为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但传统的教育观念倾向于 “美对将来无用”,在这种影响下,大部分人过早放弃了自身追求创造美的能力,非常可惜。
现行美术和设计教学方法也存在问题。偏重教人们如何去模仿,一旦没有了参照物,就傻眼了。实际上设计是一门健全的学科,它也有自己的方法论和知识体系。例如画画的时候,书里教的都是:先画一根粗壮的树干,再左右画出延伸的树枝……
但是实际上没这么简单。如果经常接触大自然,用心观察,会发现几乎所有的植物的枝杈都是螺旋状生长的,按照这个规律画出来的作品一定会比按照书里 “套路” 画出来的作品更有 “感觉”。但你能说这是有天赋吗?不,人家只是多看了几眼而已。
这说明我们不是没有天赋,只是被 “所谓的规则” 禁锢了观察力、想象力。
所以,做创作就一定要去观察,不要直接用主观的认知来代替事实。
设计 ≠ 艺术,而是要解决问题
我们先明确一下 “设计” 的定义。设计 ≠ 艺术,虽然都是创作,但结果相差很远。艺术不需要被认同,它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而设计的本质是沟通,目的是解决问题。
比如,iPhone 刚问世的时候,界面采用拟物化的风格,是因为刚开始大家脑子里面没有界面概念,拟物能将抽象东西变得容易理解,不需要学习也能很快上手。而在 iOS 7 之后,iPhone 的界面变为扁平化风格,也是因为大家对操作过程都很熟悉了,装饰反而显得多余。
基于对人性的洞察,并做出合适的选择,才是设计的价值。设计的关键是要让 “人人皆可理解”,并以此为基础一步步实现的过程。
所以说:
“感觉” 是可衡量的,它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
“天赋” 源于知识的聚集,只要知道方法,花费必要的时间,人人皆可习得的。
设计师和我们拥有同等的 “感觉”,区别在于 “如何去培养、运用、打磨它”。
所以正确的观念是:天赋不可靠,后天的努力才是关键。不用迷信所谓的 “天赋论”,它只是懒人骗自己的借口,让你不断丧失做任何事的信心,留下的只有对当前状态的逃避,和只会思考未来却从不付诸实践。
接下来的问题就简单了。
设计就是建立正确的认知体系,不断的通过观察去打磨 “感觉”,积累你的知识储备并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坚持重复这个实践过程。
那么如何践行这个过程呢,有什么有效的方法论?
一次唤醒沉睡创造力的机会来了,没有天赋的你也能成为设计师。
◆课程信息 ◆
一、授课老师:
秦蓉
操刀数百项目的资深设计专家,曾就职于淘宝、豆瓣、腾讯旗下微票儿设计总监。主要作品有:天猫早期交互设计、豆瓣改版设计、微票儿新版 APP 设计,主导过多家创业公司从 0 到 1 的产品设计过程,真正意义上擅长“零基础打造”,经典书籍《Rework》《Yahoo Design Guide》翻译者。生活中是一名养过 8 只猫、热爱神秘主义的斜杠青年版潜水教练,立志在设计的道路上,帮助更多心存热爱的人一路走到黑。
二、课程时间:
从 11 月 28 日开始,到 1 月 2 日结束,共 6 节,每周二晚上20 : 00—21 : 00。
三、课程价格:
698 元,新生大学会员 599元。
四、报名方式:
1. 下载新生大学 APP(扫描或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注册或登录新生大学账号。
2. 进入新生大学 APP:【发现】——【推荐课程】,下拉(或点击全部课程)找到小白蜕变设计师的六堂课。
3. 点击课程进入报名页:【购买课程】——【进入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