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七年就是一辈子》这本“书”的来历

2016-01-13 李笑来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以下是《七年就是一辈子》中的内容,正式发布时可能会有删改调整……




单独一个点,可能什么都不是,因为它无限小 —— 等于虚无。


把两个点连起来就是一条线;三个点连起来可以形成一个面;四个点连起来之后,可能还只是一个面,但也可能最多有四个面,成为一个立体……


所谓的“灵感”,只不过就是一个点。对,仅仅灵感本身它其实什么都不是。


我的公共帐号名称叫《学习学习再学习》。我曾经解释过:


我所说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是由三个动词构成的句子;在这个句子中,第一个学习是动词,第二个学习是名词,第三个学习是动词。所以我的意思是说:要先学会学习这件事儿然后再去接着学习,这样才真的有意思。真的不是“学啊学啊学”的意思,更不是所谓的“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


《把时间当作朋友》,其实是一本讲“如何正常、正确思考”的书籍,而不是一本“时间管理书籍” —— 因为时间其实不可管理,所以还是最好管管自己罢。而所谓的成功,其实只不过是用正确的方式去做正确的事情,耐心等待正确的结果出现。所以必须学会正常、正确思考,否则想错了的话,就做错了事情,做错事情的时候,效率越高越可怕,不是吗?选择了正确的事情之后,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是“一切都靠积累”。


《把时间当作朋友》写完之后,我很久没有再写书的欲望。因为我总觉得真正重要的道理其实就那么一点点而已。如果最重要的是“道”,那么剩下的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术”而已,而且还要因人而异。更何况当时的我自己还在寻求彻底财务自由的最终突破……


不过,现在回头看,其实在 2010 年前后,已经有另外一颗种子埋下了。在 2010 年 5 月 20 日的时候,我在自己的博客上发了一篇《未知的必然、必要和必需》,当时为这篇文章打上的标签名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http://t.cn/R4NQeUe)


开了个头之后,写了一两篇之后,就放在那里了。为什么?说来简单,因为“只有一个点,其实等于什么都没有……


长期以来,我就是无所不学的,只要有机会、有时间、有精力 —— 我身边的人都知道。虽然我自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的践行者,但真的要拿出一个能足够清楚地传播的系统,好像并不是说说、想想、写写那么简单。


偶尔有时间了,或者偶尔那股劲儿上来了,我就会尝试着组织一次,基本上最终都已失败或者不满意告终。嗯,单独的灵感常常还不如个屁。


2012 年 9 月份,我一口气写了几天;可最终没写出多少,又放下了,因为还是不满意。(http://xiaolai.github.io/alpha/on-learning/)


2014 年 12 月份,我又尝试着启动过一回,可最终又放下了,因为还是不满意。(http://xiaolai.li/page/3)


2015 年年初的时候,百度的张辉还请我去做了一次分享,主题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讲座结束之后,现场听众还建了个微信群,群名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九十多个人的群,热闹了一小段时间,然后就没动静了。


2015 年 8 月,我决定开通微信公共帐号,不假思索地就把公共帐号名称定为“学习学习再学习” —— 其实当时并没有准备重启这个尝试过很多次却从未满意、从未完成的写作项目。只不过,当时我觉得那是我的信条,当作公共帐号的名称挺好的。而开通微信公共账号的起初目的,真的不是为了写《七年就是一辈子》,而是基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想要了解微信公共平台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系统,觉得如果不是亲自跳进去的话,知道的毕竟有所偏颇。


过去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天天在写,写了很多,不包括作废的、懒得发的、不能发的,也已经接近 10 万字…… 我在写一本书,名字叫《七年就是一辈子》。可最终,我发现本质上来看,我是在写一本关于“自学”的书,名字不一样了而已,本质上我不就是快把《学习学习再学习》写完了嘛?!


《把时间当作朋友》也是在写作过程中更名的,原来的系列叫“管理我的时间” ——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固执地认为:只有创作过程中生成的灵感才是有价值的,因为它不是一个孤立的点,它是可以与很多其它的点连接起来的一个点,是一个一不小心就能与其他的点构成一条线、一个面、甚至多个面的点。


如果说,《七年就是一辈子》其实是从某个点开始的,那么,那个点就应该是 2010 年 5 月份的时候不经意种下的一颗种子,其后的很长时间里,很多次我都尝试着去浇浇水,却从未见到它真的发芽。结果,等有一天它已经开花结果的时候,我却差一点以为那是另外一颗种子长出来的东西…… 毕竟等了一辈子,差点儿没认出来。


现在再回头看,很多点都早已经在那里了,只不过是它们终于在这一瞬间连起来了。


史蒂夫·乔布斯的总结是这样的:


“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 them looking backwards. So you have to trust that the dots will somehow connect in your future.”


你无法连接未来的点,你只能连接过去的点。所以你只能也最好相信那些点终究会连起来。


现在回头看,那些点早就在那里了,尽管每一个单独放在那里的时候都是那么地不起眼:


  • 我一直想做一个所有人关注所有人的社交网络(不再用人作为过滤信息的方式),大家之间的关系不分上下……(粉丝不仅是没必要的称呼,也是阻碍知识正常流通的因素)这样的社交工具,我已经尝试着做过,但还没做好,没做完,团队就差一点散了……幸亏至今一年多了这个团队还在努力……

  • 我认为粉丝经济意思不大,粉丝金融才有意思,当然,“粉丝”这个词我就不喜欢……

  • 我一直觉得教学是没办法 P2P 化的,但是学习和进步是可以 P2P 化的;我不仅这么觉得,还为此做过实验 —— 为此专门组织过 YC 创业课学习小组,可惜当时所用的工具 Telegram 受阻(你懂的),于是中断了…… 虽然中断了,期间留下了个《成长:YC 创业课笔记》(http://zhibimo.com/books/xiaolai/growth)

  • 我一直在思考现有版权体系的缺陷以及改进方案,甚至实验过使用区块链技术去解决问题,后来恍然大悟的是,最好的解决方案早就另有其所……

  • 我一直认为社交的本质是交易(不是用金钱衡量的),所以,消费社交时代早已经来临,最终的引爆只取决于两个因素的成熟度:a) 可进行支付的移动端密度;b) 支付习惯的养成…… 于是,从 2013 年微信支付推出,我就一直在关注、琢磨消费社交的大机会和它可能的形态……

  • 我曾经认真考虑过所谓的 Web 2.0 这个概念,结论是,其实那是个完全不知所以然的名称和描述,而当时那一票网络应用,更准确的名称和描述依我个人所见应该是 “Applications based on Six Degree Seperation Theory”(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网络应用),那下一代应该是什么呢?

  • 我一直认为有一个趋势是极度明显的:互联网上刚开始什么都无法变现,后来能够变现的是实物商品(电商时代),再后来变现更猛烈的应该是虚拟商品,最具有变现价值的“虚拟商品”,其实是知识(注意,不是凌乱的信息块,而是有序组织的、繁殖能力强的知识)……

  • 我一直有个理想,就是办一所“通识学院”(类似于 Liberal Art College),传递那些本来应该由正规教育体系传递,可它们从来都不肯做或者做不好的东西,比如独立思考,比如有效沟通,比如…… 比什么都最重要的:自学

  •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其它的点……


跟大家所看到的、所以为的并不一样,促成我每天更新的可能并非“创作力旺盛”,而是积累、发酵到一定程度之后,必须倒出来才行……


如果说《七年就是一辈子》是一本关于“自学”的书的话,那么当前这一篇文章其实就应该是个很完整,甚至很经典的“创作”范例了。同时,这一篇也是“破冰实况”。


算起来,《把时间当作朋友》出版也整整七年了,于我来说就是已经过去了一辈子。这七年来,这本书改变了很多人,虽然我不曾知道他们是谁,也无从了解这其间他们究竟在哪里。但等有一天我决定见见大伙的时候,他们给了我巨大的感动和震撼。以下是根据《把时间当作朋友》七年读者见面会之前的报名留言做成的视频。




上一次我是写一本书放在那里,然后大伙自顾自地生活去了;这一次我要写一本书,而后陪着一大群人过好这一辈子。


有位社群成员微博上私信我,写到:


听了老师 1 月 1 日的拿个音频,一开始是超级激动,尽管你没有讲什么鼓动人心的话,后来听着听着给自己听哭了。在公交车上哭得不能自已。一直以来我不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不知道看书有没有用,不知道真诚是不是有点傻。但当听到你说的那些,和我一直在孤独地做的事情吻合,就好象我一个人在黑暗的冰天雪地中,捂着自己的一点火种小心茫然地走着,突然遇到一群举着火炬的人…… @温柔的赵囤主(那段音频的回放在这里:http://t.cn/R4JtH0j


以前,我总是、也只能说给你听,“相信我,你并不孤独”,现在我要做给一些人看,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哦,我一点都不孤独。


另外,罗辑思维推出了个《把时间当作朋友》的纪念版,再《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的基础上,把 2015 年 10 月份我写的若干篇关于“理财”的文章集成了进去;据说几天卖出 10,000+ 册…… 我听着也挺高兴的。识别下图中的二维码,即转至购买页面。






以下是最近写过的《七年就是一辈子》中的内容,届时可能有所调整……






长按以上二维码,保存到相册,用支付宝识别,缴费 2777 元人民币后即可入群。2016 年 3 月 1 日之前,依然使用支付宝作“经费群”为报名通道。(尽量不要在群内闲聊……)


直接加入者,第一年的年费是 2777 元人民币,此后为 2555 元/年;由现有会员推荐入群的,入群后自报推荐人,核实后,会返还 222 积分至新会员账户,即,有推荐人的新会员的第一年年费相当于是 2555 元/年(积分将于 2016 年 3 月 1 日 APP 上线时统一处理)。


加入前,请慎重考虑,请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 因为入群之后,不再有退费机会。


我们计划将于 2016 年 3 月 1 日开始使用自己开发的 APP。此日期有可能提前,也不排除延后,但最迟在 2016 年 3 月 31 日之前完成第一个正式版的上线。在此之前可能有一两个内测版。开发团队已经进入封闭开发状态。


使用自己的 APP 之后,所有的报名群都将合并。现有的支付宝群,只做报名使用,任何重要通知,都会在公共帐号发布。


  • 群内不鼓励闲聊;

  • 不得发广告;

  • 不得传播盗版书籍;

  • 允许讨论,不允许争论

  • 每天 18:00 - 21:00 期间可聊天;其他时间尽量不要闲聊,大家时间都有限,尽量不要打搅大伙;否则可能会被扣积分。


重要


已报名加入的朋友,请手动复制粘贴到浏览器这个地址查看《七年》读者须知持续更新贴(微信公共帐号文章推送过不能更新,所以,这里用了一个未推送的预览地址……),请务必认真阅读:


http://t.cn/R49x1u2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输入“分享”,一篇文章推送:《如何做好一场分享?》

想了解“共同成长”社群、《七年就是一辈子》等等,请在公共帐号后台点击“收费社群”按钮,点击查看“收费社群说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