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有一些互动你根本看不到……

2016-10-04 李笑来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请注意: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2016 年 10 月 3 日,国庆长假之中,我在得到上发表了第九周的文章:

《如何有效提高元认知能力》

9 月 30 日的当周总结文章是:

《我们重新认识了元认知能力》

关于“元认知能力”,我不止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比如,2016 年 4 月 18 日的《为什么我用“坐享”替代“打坐”、“禅修”、“冥想”等等词汇?》中也提到过。

由于我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我确实知道任何一个新的概念的的确确不像看起来的那样容易被接收被理解被实用被内化被践行……

写文章么,不论免费还是收费,都是为了传播,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理解他们原本并不真正理解的东西(这是有效沟通的核心定义),于是,我是这么做的:

  • 我尽量清楚地讲一遍;
  • 我知道你不一定理解透,也知道你可能在哪方面理解得不够透;
  • 我知道任何人都一样,接收、理解、实用、内化、践行都需要足够时间;
  • 我换个角度、换个侧重点再讲一遍;
  • 必要的话上一步再来一次甚至多次……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作者、讲者,其实不一定非要与读者、听众进行言语上的互动(这也是最表层的互动而已),甚至没必要,因为我就是有丰富的经验,乃至于对方的疑问、对方的困惑,我其实都知道,于是,读者与听众每次的“蓄势待发”回到我这里的时候,我都早已经有解决方案等着他们,甚至可以做到“自动回复”……

这种互动,别人是看不到、看不懂的 —— 在他们眼里,“什么都没有发生”。

以前在新东方讲课的时候,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课间一名同学拿着讲义走过来,我看了一眼,她刚想开口,我就直接说:“回去吧,我一会儿会讲到的”。那学生当场就很蒙,但基于种种因素的存在,她不由自主地说声“噢”,就回到座位上去了。讲台附近的学生也很惊讶,对方一个字都没说呢,我凭什么可以说“回去吧,我一会儿会讲到的”呢?我也不理他们,接着讲课的过程中,那位刚才上来提问的同学会惊讶地不由自主地喊出来:“你怎么知道我想问的是这个!”

其实,这不是什么“神奇”的事情。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提问,全部都是由教师引发的。我是教师,我在课堂上不讲什么,学生就不会对什么产生疑问。我讲什么,讲得不够清楚的地方,他们一定有疑问;我讲的某一处若是有歧义,那么他们一定会有误解。若是某一处天然容易产生误解,有经验的我们早就总结过,一共就那么几种误解可能,每一种的来龙去脉早就研究透了,所以,早就都有了对策。

至于那名学生的问题,我为什么不用她说我也知道?那不是很明显吗?她拿着讲义过来,我看了一眼,翻开着的是第 19 页,那一页里,只有一道作文题目与我刚刚讲过的原则相关,而课间休息之前,应用那原则所需要注意的三个方面我只讲了两个,还有一个没讲完,一会儿就要用那道题当作例子了……

作者或者讲者可以做到能够“穷尽对方思路之中的所有可能”,是大量观察、思考、总结的结果,是一种为空心思才能打造出来的能力,也是一种最终,别人看不出来区别的“出手无形”的能力 —— 也因此这种能力更难以打造,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愿意刻意训练任何别人看不出来的技能(你知道“表现型人格”会在多么重要的地方吃亏了把?)……

其实,我不觉得有人可以做到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穷尽对方思路之中的说有可能,但,总是有一些人在这个技能层面上做的比别人更好,不是吗?你想想看,所有精彩剧本、故事的作者,都是这方面的高手,否则他们根本无法做到那个讲故事最重要的原则啊:“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前些天有朋友发过来一篇文章让我看。那篇文章的分析中提到,别的人在得到上天天更新,李笑来一周更新一篇,剩下的是 UGC,即,读者贡献内容…… 所以,李笑来的工作量是别人的 1/5,所以,李笑来的频道实际上比别人贵 5 倍。(又,这篇分析的作者并没有贬低我的意思,相反,他对我的“取巧”相当欣赏……)

我也没有要反驳的意思,以下一小段,我只不过是在陈述事实:

  • 写出一篇要求读者只字不差地阅读的文章其实工作量比别人写同样字数文章的工作量要大很多很多倍;
  • 做到“穷尽对方思路之中的所有可能”,不是“写字”的工作量,是另外一个层面,另外一个量级的工作量;
  • 做到 UGC 里的差评率几近于零,更是另外一个层面和量级的工作量 —— 做到这一点,当然需要我多年的思考总结与实践…… (大家有兴趣可以去 http://caifu.xinshengdaxue.com 翻翻每天几千条的评论 —— 得到上每天最多显示 200 条精选留言,在我开栏目之前,这个数字原本是 50。)

所以,从我这边的实际感受以及你读到这里之后的理解上来看,很可能是我的收费频道价格可能是别人的 1/50 —— 这真的不是夸张,这也真的不是争辩,这只是在陈述我的看法,虽然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准确。

你看,我知道别人想到了什么,没想到什么 —— 这就是刚才我提到的那种能力的作用。


得到上的付费频道《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第九周就快过去了,我们七万多人中的相当一部分(哈,这么好的内容也必然有 30% 以上的概率成为“積ん読”,真是没办法的事儿!)一块儿升级了 9 次,腾挪转移了 9 次平行空间……

最近,陆续有人留言问:

李老师,什么时候开下一期?我怕我现在进去跟不上……

没有下一期的 —— 这是唯一的一期,因为我会不停地写下去,直到我觉得这事儿没什么可写的了为止。

所以,没有什么“跟不上”的。如果,你在九周之后才反应过来想要开始,那就现在开始。而后,两天读一期,三周基本上就赶上了,很快,不是吗?


一个月之前,还有人给我转过一篇杭州 B12 的一篇评论文章,里面提到我和我的专栏,大概的措辞是:

把一本 30 块钱的书,拆成 52 周发表,卖 199 块钱……

我一笑而过,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懂他们购买知识的困难在哪里,不是吗?对错误的人,最大的惩罚就是让他们接着错误却又健康地活下去,是罢

我对内容这东西,有一种不大为人知的分类方式:

  • 作者广播的内容
  • 作者与读者互动的内容
  • 读者与读者之间可以互动的内容
  • ……

还有一类,我很少对外提及:

  • 读者与自己不断互动的内容

这次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就是这样的内容,我用了九周的时间,逐步把话题引到“元认知能力”,于是,读者必然、也只能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开始与自己互动了:

  • 啊?我原来是那么想的啊!
  • 哦!我应该这么想才对啊!
  • 嗯?我怎么可以这么想?!
  • 嗨!我竟然还可以这样想呢!
  • ……

这样的内容,不夸张地讲,是“无价”的:太有价值了乃至于没办法有价格 —— 就是这样。

这更是一种所有人都看不到的互动 —— 不是吗?

若印成一本书,若是标价 30 块钱,那只是载体的成本加上利润,其中知识的定价,是无法确定的,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知识究竟值多少钱,得看读者是谁。不同理解能力、不同元认知能力、不同践行能力、不同资产配置的人,都会得到他自己相应的不同价值罢?所以,非要定价的话,那么,定价公式应该是这样的:

定价 = 一个参数  X 你的资产(各种资源能力之综合)

若是你的资产为零,那前面那个参数再大也没用 —— 结果还是零。

如果你的资产能够大致折合成人民币 100 万元,你愿意为了获得将来可能让你的资产倍增很多倍的知识让渡而给我增值部分的 10% 吗?

  1. 说实话,10% 并不贵
  2. 说实话,如果真的做到你会心疼,因为你越成功,那代价越大
  3. 说实话,我也没想赚这份钱,因为 a) 我知道总体上这不可能,b) 我有更多比这个更好的赚钱方式……

最终,罗胖给出了载体的定价:199 元人民币/ 52 周;我给出了知识的定价:0 —— 因为我在这个专栏上的所有税后收入(不是睡后收入哈),都要作为奖学金捐出去……


各位,国庆长假快乐我加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