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尹航:我的“语言学习”笔记

2015-12-12 尹航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以下是《共同成长社区》第十一次分享,分享者是尹航。他的公共帐号是:“尹先生的笔记”。


《共同成长社区》的分享,并不是“私密”的,我们不在乎分享内容是否流出去,事实上,我们会主动拿出绝大多数的内容分享至社区之外 —— 因为所有的分享,最终传播得越广越有价值。


若要进一步了解《共同成长社区》,请在后台点击“收费社群”的子按钮“共同成长” ……




大家好!안녕하세요!Hello!Guten Tag!


我叫尹航。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个人在语言学习中的一些经历和感受。这里面不光包含有一些我关于语言学习的心得,还有我对于“学习”这件事情本身的一些感悟。


一. 学习的快感


首先要从我个人的身世背景说起。我是朝鲜族。上大学之前一直上的朝鲜族学校,在学校要学两门语文:汉语文和朝语文,生活中也是双语的环境,所以中文和韩文也就自然成为了我的母语。现在回过头来看感到非常庆幸,因为同时掌握了这两门语言给我奠定了一个很好的语言学习基础。这里面的优势有两个。第一个是技术层面的。两种语言不论语法结构还是发音方式差距都比较大。


语法结构方面:中文是主谓宾结构,韩语是主宾谓结构。如下图所示,同样表示“我爱你”但是谓语的位置是不同的。




如果大家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汉语水平一般的朝鲜族就会发现他们经常莫名其妙地将动词放到最后,其实就是因为受到了韩语语法结构的影响。其实学习外语过程中相对较困难的地方就是它与母语不重合的地方。如果每个位置的词语能够做一一对应,其实就没那么难了。比如如果你像我既会中文也会韩文,那你学英文和日文的时候就相对容易些。因为一些英文中的简单句可以从中文中找到对应,比如“这是一个苹果”和“This is an apple”。而日语则是连长难句都可以完全与韩语对应。




语音方面:中文的发音比较“硬”,而韩语的发音比较“软”,如果按发音的“软硬”做一个语言图谱的话,中文和韩文可能是比较接近两端的两种语言。这也直接导致我现在能发出绝大部分其他外语中的语音,因为他们基本上都夹在中韩文的发音之间。




但技术层面的优势其实是次要的。真正重要并且更为本质的优势其实是第二个。那就是


我天生就知道真正学好另一门语言有多大的好处


套用知乎体就是:我天生就知道真正学好另一门语言是怎样一种体验。这一点很重要,并且是那些这辈子除了母语就不会说其他语言的人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办法体会的。我可以很负责地告诉大家,如果你有机会学好另一门语言,你就会发现你的世界不一样了。它真的就活生生地多出了一个维度,想想原来二维的东西现在变成了三维是什么感觉。不论你是喜欢追剧读书,还是查资料找课程,你每多会一门语言,你的搜索范围就扩大一圈,相应的快感也就增加一倍。这里举个特别具体的例子。我从小就不怎么看中国的综艺节目,因为没有韩国的综艺节目有意思。这些年陆续有一些韩综被引入中国,比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当看这些引进节目在中国一炮走红并且周围的人都对此津津乐道的时候,我不禁有点伤感。因为如果他们会一些韩语,他们就能更早看到更有趣的韩国原版的综艺。而且由于竞争激烈,韩国有很多比这些节目更有趣的综艺节目。但是因为语言上的阻隔,所以他们缺少了很多我早年就已经获得过的快乐。不要说有翻译版本的,绝大部分精华的东西真的翻译不出来,不信你让黄西把他在美国脱口秀上说的段子用中文跟你说一遍,看看好笑的还剩下几个。在我看来这不光是外语学习的难处,甚至是教育的难处。在学生真正学明白之前,永远没有办法切身体会到学成的快感。我相信如果能体会到,可能他们学好的几率会大很多。不过这可能就是生活中不得不接受的无奈的地方吧。因为刚开始就尝过甜头,并且知道自己可能因为没学好一些语言而错失了很多快乐和机会,所以我对于语言学习本身就没什么排斥心理,而且保持了一个非常开放的心态。


二. 开头很重要


我们老家那儿有个非常有名的英语培训学校(当然不是新东方)。主要是以严格著称,所谓“严师出高徒”。所以大部分家长都赶在孩子上初中前把孩子们送到那边学习一下英语,我妈当时也属于跟风的那波人。都说这个学校严,果真名不虚传,第一个给我讲课的是个女老师,她的名字居然叫“严丽”。再看看教室窗户外面的家长,满脸写着的都是“我们家孩子要是不好好学,你就给我往死打”。当然打人倒没有(好吧,其实偶尔还是有的)不过这里的严格确实让我领教到了。这是一个把英语学习变成体力活的学校,简单地讲就是熏陶式的教学方式。甭管你会不会,碰到语法点就给你讲,碰到一次展开讲一次。比如分析课文时候碰到了take的短语,那就把take的短语全过一遍。你学几篇课文哪儿不碰到take这种基础短语啊?有的时候一篇文章还好几个,到头来他在你耳边唠叨了十几次,你想不记住都难。所以一堂课下来大家都累得不行,老师是口干舌燥,学生是拼命记笔记。然后就是拼命做题,拼命考试,让你在学校期间完全浸泡在“英语的世界”。说实话,每周上那儿熏几个小时效果还是非常好的。经历过这些“魔鬼训练”,上了初中之后我的英语成绩自然就比其他同学要好。这也直接导致了我的盲目自信(那个时候还是很容易自我膨胀的),就是打心底里觉得我就是能学得好。结果神奇的是我还真就一直学得很好。因为学得好,所以也就愿意学,进而以为自己有“天赋”、有“兴趣”。殊不知,其实只是凑巧开了个好头,开始比别人顺利了一些而已。这件事让我觉得很多事情其实只要开始的时候稍微多下点功夫,能比别人哪怕好一点点,给自己一个信心,你就可能启动一个良性循环:做得好-愿意做-做的更好-更愿意做......




这里要插入一段小tip:2015年也快过去了,想必到了2016年年初大家又会满怀憧憬地制定各种注定落空的计划,俗称“新年愿望”。比如要好好学习,要多读点书,要锻炼身体,重要的是不能像去年一样!参照我初中误打误撞学英语的经验给大家一个建议。拿健身为例:与其咬咬牙花一笔大价钱买个健身年卡,不如换成相对便宜的次卡,然后将剩下的钱用来请私人教练,让TA带你训练个一两个月。这样既不容易受伤,更重要的是你开头就要比那些“单打独斗”的人要强,等到两个月后发现年初跟你一起来健身的人没剩下几个,而你是为数不多坚持下来的那几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挺了不起的,进而有机会启动上面的良性循环。当然这也只是可能而已,不过这么做显然在技术层面上更为明智。


三. 给自己一次机会


说到这儿,可能大家觉得我在语言学习方面比较顺利。但其实有一点我是非常惭愧的。那就是我到高中毕业为止一直不太会“说”韩语,也就是俗称的哑巴韩语。其实原因也很简单:说得不好,不敢说(没开好头的典型案例,即便你有很好的语言环境可能也未必能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周围的人又都听得懂中文,所以除非是必须说韩语的情况,不然我是打死也不说的。这也导致了一些很奇特的现象,比如在家里我和姥姥说中文,她和我说韩语,我们俩还都听得懂对方说什么。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说不好”的负担越来越大,因为在外人看来你都“学”了这么多年了,怎么连个话都说不好。但其实我这么些年只是在“学”韩语,真正“说”韩语的时间可能加起来连一个月都不到。想想有多少人说英语的时候也有这种心理负担,因为理论上我们确实学了很长时间英语,但真正说英语的时间又有多少呢?让我真正突破哑巴韩语的其实是很偶然的一个机会。当初因为高考发挥不理想,所以选择了复读。刚好重读的那个班级里有一个韩国留学生(这在朝鲜族学校里还是挺普遍的),因为我成绩比较好,老师也就比较照顾我。我当时就主动要求把那个韩国留学生调到我旁边跟我作同桌。她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高考;我是高考发挥失常,复读纯粹是为了耗时间等待下一次考试。所以不论上下课,我都缠着她说韩语,有事儿没事儿就说。一来是因为课程确实很无聊,二来是觉得这可能是自己“说”好韩语的最后机会了。大概是因为经历了一次高考失利,那个时候我的脸皮明显厚了很多。就这样缠了一两个月以后,我发现我的韩语口语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这两个月的进步要比之前六、七年还要大。现在想想,其实相关的语言知识储备已经足够了,只是差了一点点勇气和锻炼的机会。其实自己早就有机会说好韩语,只是缺少让自己知道“我其实可以的”一次尝试。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基础口语并没有那么多,我相信如果给大部分人一次检验“自己其实没那么差”“自己其实可以的”的机会的话,相信开口说外语的人会多很多。


PS:勇敢地去突破心理障碍只是提升口语的一个必要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同样重要的是要有平时的积累,说白了你得有话可说才行。(具体可参照李笑来老师的《人人都能用英语》关于“口语”的部分)


四. 其他学科有可能带给你意外收获


到了大学以后,我选修了德语的二专。不过这个阶段对于我学习语言或者说认识世界影响更大的倒是那些理工科的知识。在大部分学科中都有这样一种规律:前面章节的知识要等到学完后面的章节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其实在我看来可以把这个理论扩展开来:一门学科的知识有可能在你学完另一门学科之后才会有更深的领悟,而且关键是这两门学科可能看起来根本“不相关”。这里举一个我自己有体会的例子:傅立叶变换(别急着皱眉头,先往下看看)


傅里叶变换的功能是将满足一定条件的某个函数表示成三角函数(正弦和/或余弦函数)或者它们的积分的线性组合。


如果看不明白上面的定义也无所谓,因为我当初学的时候也不明白,直到我看到了下面这张图。




我来解释一下。根据我们的直观体验,这个世界是以时间为单位不断运转的。不论是股票的走势还是汽车的轨迹都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这种以时间为参照物观察到的世界我们称为时域的世界。但实际上时域只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个层面,如果你换个方式观察的话会发现在时域的世界不断变化的东西在另一个世界则是静止的。这个世界我们称为频域


上面图中时域里的映射图就是我们日常观察到的图像,它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如图所示,它其实是由好几个不同频率的彩色波叠加出来的。那么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用频率的眼光去看的话,其实时域里面变化的图像只是频域里面不变化的那么几个波形而已。这就好像一个物体,你从前往后看是一个形状,从左往右看又是另一个形状。只不过现实生活中那个物体不存在,你看到的只是时域的二维图,要想看另一面得借助数学的方法。


哎,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觉得这和语言学习没什么关系。别着急,马上就切换回主题,因为就像我说的:重要的事情总是显得不相关(额,这好像是笑来老师说的)其实我们不妨用傅立叶变换的方法去看看英语里面的长难句。相信在大部分碰到长难句就头疼的人眼中句子是这样的。




但是在那些脑子清楚,懂得“英语傅立叶变换”的人眼中句子可能是这样的。




说白了他们能很快地将“时域”的句子切换到“频域”去观察,所以他们很清楚这个句子由几层构成,每一层都是起什么作用的。是主句,从句,修饰成分还是其他无关紧要的东西。就像笑来老师之前说过的那样:有些知识你知道之后,你的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它不可逆,而且会影响到你今后生活的方方面面。上面的例子就是其中之一。


以上就是我个人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其实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关于“学习”这件事情的体会。


总结一下


  1. 尽早体验学习的快感(准确地说是学成的快感)很重要。其实它才是不断激励你学习的原动力。

  2. 开始学习的时候就要努力比别人做得好。哪怕好一点点,你都极有可能启动“做得好-有兴趣-做得多-做得更好”的良性循环。

  3. 有些时候只是差了一点勇气。大部分人可能只是缺少一次证明“我其实可以”的机会。

  4. 一门学科的知识有可能在你学完另一门学科之后才有更深的领悟,而这两门学科可能看起来根本“不相关”。


至此是我这些年来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一些感悟总结,其实还有很多琐碎的细节和有趣的例子没有加入进去,而且相信这里面也有一些遗漏或者考虑不周全的部分。所以我希望能把这个”语言学习“笔记做成一个系列,不断听取周围朋友们的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真正做到和大家共同成长。相信这也能够激励我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感受更好玩的世界。


如果大家也有语言学习方面的体会或者有意思的想法,我很想听听大家的声音,这是我的微信(hanksyoon)和我的公众号(iyinhang),期待大家的联系,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将这个有意思的话题持续做下去。


说明:写这篇文章参考了一些文章和书籍,特此感谢并罗列在此


  • 《人人都能用英语》by 李笑来

  • 《一转念》by 兰小欢

  • 关于傅里叶变换参考了网上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http://www.elecfans.com/engineer/blog/20140527344277.html)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输入“人人都能用英语”,获得《人人都能用英语》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