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你有你的世界 —— 你自己创造的世界……

2016-02-22 李笑来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一)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 《吕氏春秋·察今》



这是 2250 年前记录下来的故事。义务教育普及多年之后的今天,每个人小时候都在课本里学过“刻舟求剑”的故事…… 可又怎么样呢?无数的人在不知不觉之中还是在重复着同样的笑话。


  • 不相信变化可能发生

  • 不知道变化可能发生

  • 不知道变化正在发生

  • 不知道变化已经发生

  • 进而用不变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不断变化的世界

  • 或者说,用静态的思考方式去理解动态的世界


—— 这就是“刻舟求剑”。


(二)


心理学家们一直在想办法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人们的自制力(Self-control)。有一个“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理论认为,


心智资源是有限的。当一个人尝试自控或者运用毅力的时候,就会消耗一定的心智资源,而心智资源可能被用光……

... self-control or willpower draw upon a limited pool of mental resources that can be used up.


还有另外一个理论,与“自我损耗”理论相关,叫“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认为


在一系列的决策之后,一个人的决策质量会不断下降……

... the deteriorating quality of decisions made by an individual, after a long session of decision making.


学者们做过大量的实验与调查,确实有证据表明,这种“决策疲劳”普遍存在。


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们做的一项研究( Shai Danzigera, Jonathan Levavb, and Liora Avnaim-Pessoa, http://t.cn/RGSw5mj)表明:法官吃过早餐和点心后,犯人被假释机率较高…… 听着有点令人灰心,是不?


Danziger,Levav 和 Avnaim-Pesso 三位教授在以色列进行法官行为的研究,透过实际观察假释委员会,对于法官假释的决策进行研究。这个研究共观察 8 个法官,进行了 10 个月,8 个法官总共审查 1,112 假释案例。以色列的犯人申请假释,是由法官、犯罪学家和社工所组成的假释委员来审查,犯罪学家和社工提供法官意见供法官裁决。假释委员会一天要审查 14 至 35 个人数不等的假释案,平均审查人数是 23 个假释犯。 


让我们假设有三个犯人,罪行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他们的出庭时间。你觉得这三个申请假释的犯人,哪个最容易获得假释?


  • 1 号犯人:早上 8:30 开庭,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判刑 30 个月

  • 10 号犯人:下午 2:30 开庭,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判刑 30 个月

  • 23 号犯人:下午 4:30 开庭,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判刑 30 个月


答案是:23 号犯人通过假释的机率最低,1 号犯人通过假释的机率最高。为什么?


Danziger 等三位教授研究发现,法官一大早开始审查,整天的审查过程,有两个时间休息。第一个时间大约在上午 10 点,法院会提供点心给法官,有三明治、饼干和水果。第二个时间大约在下午 1 点,法官用午餐的时间。


以休息时段来划分,法官每天审查时间可以被分为三个时段(点心前、点心后午餐前、午餐后),Danziger 等三位教授研究这三个时段中,犯人被假释的概率,结果发现在这三个时段开始的第一个审查案通过概率都超过 65%,随后在每个时段假释通过的概率逐渐降低,如果是当天最后一个假释案件,通过几率却不到 10%。也就是法官在休息后的第一个审查案,假释概率最高,最后的一个案子,假释概率最低。


另外一项研究表明,MBA 申请面试官的决策质量也受决策疲劳的影响。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 Uri Simonsohn 教授和哈佛大学的 Francesca Gino 教授,两人共同分析了自 2000 年至 2009 年前后 10 年的申请美国哈佛商学院和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 MBA 的总计 9323 个申请者的入学面谈资料。这九千多个面谈,总计由 31 个面试官来执行,面试官就应征者的沟通能力、团队能力、成就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评分,最后会给予 5 分量表的整体评分,这个分数是决定录取与否的依据。面试官平均一天要面谈 4.5 个 MBA 的申请者。这些面试官的决策质量如何呢?统计表明,在一天的面谈中,第一个被面谈者的成绩通常是最高的,第二个之后的被面谈者,成绩便随之递减。(http://t.cn/RGSZd2X)


哥伦比亚大学的另外一个教授,Sheena Lyengar,于 2010 年做了另外一项调查研究,结果发现:消费者在大量决策之后已经无力在最重要的决策上做出正确选择。(基于这项研究,Sheena Lyengar 在 TED 上有个演讲:The Art of Choosing:http://t.cn/RGSbH1q )


研究者让消费者们在网络上挑选他们所购买汽车的配件,所挑选配件的等级会影响到买车的价格,从车子颜色、引擎、照后镜、闪光灯等。总共 8 大类 144 选项。


车主被分为两组,第一组由这 8 大类中最多选项的 1 类开始,第一类共有 56 种内装颜色,其次是 28 种外装颜色,接着依序由最多选项到最少选项。第二组则相反,由最少的只有4个选项开始,到最多选项。如果车主觉得厌烦,不想选择,他们可以选择公司已经替他们预定好的预设值,只是预设值通常是选项中最贵的……


Lyengar 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第一组(选项由多到少的类别)挑到前几类以后,已经非常疲惫,后面的选项几乎没有挑,都是用预设的选项(比较贵)。第二组因为是由较少选项的类别开始,可以比较快转换类别,所以类别选项挑的比较多。等两组都结束后,计算他们买车的总价格,第一组平均价格比第二组多了 1500 欧元。因为第一组由多到少,导致越来越难决策,而放弃选择,使用较贵的预设值,售价自然比第二组高。第一组因为由较多选项开始,导致决策倦怠,不想决策,只好把决策权都交给比较贵的预设值。 


当你走到收银台的时候,已经无力抵制冲动消费……


事实上,超市的经营者们好像早就通过实践了解到了这个现象(虽然没有清楚的解释,但早已经“按照某种道理去操作”),所以他们会在收银台的位置摆放一个商品架,上面摆放的全都是“冲动型消费商品”…… 经过大量选择之后的顾客走到收银台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决策,消耗了太多的心智资源,乃至于“决策疲劳”,于是更容易不假思索地就购买了那些商品 —— 其实是没有精力再去分辨自己是否冲动了。


(三)


好吧,都已经有这么多证据表明“决策疲劳”确确实实存在…… 有异议吗?


—— 有!


斯坦福大学的 Carol Dweck 教授有话要说(就是提出“实体论”与“渐进论”区别的那位教授。entity view vs. incremental view)……


我们发现人们确实会在某个伤脑筋的决策之后产生疲惫,甚至干脆感觉筋疲力尽 —— 不过,有个前提,就是那些人相信他们的毅力是有限资源。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毅力并不是那么有限的资源,情况就不一样了。


http://t.cn/RGSAueB


当你相信某个理论(尤其是引发负面情绪的理论)的时候,那个理论真的会起作用!


嗯?怎么听着这么耳熟?!


如果你相信压力有害健康,那么压力就真的有害健康……


1998 年的时候,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组调查,向 3 万名被调查者询问两个问题


  • 过去的一年里你遭遇了多大的压力?

  • 你相信压力有害健康吗?


就这么简单。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 2012 年 9 月份的 Health Psychol 杂志上,现在在网上可以看到全文:Does the Perception that Stress Affects Health Matter? The Association with Health and Mortality 

URL: http://t.cn/RG26rcy


8 年后,也就是 2006 年,研究者们开始核对公开记录,看看 8 年前被调查的那些人中有哪些已经去世了……


统计结果很惊人:


巨大压力可能提高高达 43% 的死亡危险……


但有另外一个结果更为惊人:


那高达 43% 的被提高的死亡危险,只适用于那些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


换言之,那些不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尽管也遭遇了同样大的压力,却实际上没受到什么影响 —— 事实上,这些人相反恰恰是整个受调查人群中死亡率最低的。


研究者的结论是:


致命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观念(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组合。


研究者经过进一步计算,认为在那过去的 8 年中,大约有 182,000 美国人过早死亡,仅仅是因为他们相信压力有害健康…… 若果真如此,那这个观念在美国可以排进致死原因的前十五位 —— 比皮肤癌、艾滋病与谋杀都要靠前!


(四)


不过…… 


我想 Carol Dweck 教授的结论更可能让大多数人感觉很没有说服力 —— 注意,是“感觉”没有说服力,并不是真的没有说服力。


  • 难道相信自己的毅力并没有那么有限(my willpower is not that limited)就可以在大量决策之后直接依然拥有更高的决策质量了吗?

  • 难道只要相信压力无害于健康,健康就直接不受压力影响了吗?


我试一下,看看我能不能说清楚这事儿。


让我们假设有两个人,甲和乙,这两个人和地球上的任意两个人一样,之间有一点点的差别,在现在的这个时间点上:


  • 甲最多能做 10 个俯卧撑

  • 乙最多能做 20 个俯卧撑


甲做完 10 个俯卧撑之后,筋疲力尽;乙做完 20 个俯卧撑之后,筋疲力尽…… 现在的问题是,他们俩各自需要多久才能够恢复之前的体力呢?健身房里的观察是,体能更好的人恢复速度更快。


另外一个同样普遍的观察是,体能更好的人做相同的动作,所消耗的体力相对更小。形象点讲,


  • 甲最多能做 10 个俯卧撑,甲的体能(总量)可能是 10;甲每做一个俯卧撑,消耗 1 个点的体力

  • 乙最多能做 20 个俯卧撑,乙的体能(总量)可能是 15,而不是 20……;乙每做一个俯卧撑所消耗的体力可能只不过是 0.75 点,而不一定跟甲一样是 1 个点……


把以上的“体力”、“体能”,换成“脑力”、“脑能”,就基本上跟决策疲劳理论一样了:


  • 我们不该假定被研究的对象“脑能”都一样;

  • 我们不该假定被研究的对象每次决策消耗的“脑力”一样多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体能不能无限提高,但,有两点是确定无疑的:


  • 大多数人在初始状态下体能一般,甚至很差(至少有一半在平均水准之下么)

  • 大多数人都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锻炼大幅度提高体能……


要是大脑真的跟我们身上的肌肉一样,有可能通过锻炼获得更强的“脑力”或“脑能”呢?—— 虽然不可能无限提高,但确确实实可以比不锻炼强出很多很多……


另外,去过健身房,在教练的陪同下锻炼过几次就知道:


很多时候,“感觉不行了”和“真的不行了”之间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呢。


在健身房里,你连续推了几次杠铃之后,脑子里就会冒出一个念头:“不行了,真推不动了!” 这时候若是教练不在身边,也就真的放下了。但若是教练在身边,他会说,“没事儿,再来一个,我帮你扶着。”然后你一使劲,居然又推了一个…… 教练会说,“我帮着你呢,再来一个!”你躺在下面,看着教练的手把着杠铃杆,于是你深呼吸之后又做了一个……有可能在最初脑子里说“不行了”之后,你竟然又做了三五个!如果别人在练的时候你站在旁边,你就会看到,其实教练的手只是摆在那里,他可能根本就没有实握杠铃杆…… 你只不过是“因为放心”而多做了好几个!


所以,我的意思是说,脑能、脑力,跟体能、体力一样:


  1. 每个人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2. 肯定有一半的人在平均水准之下(好像是废话);

  3. 通过锻炼一定会有所提升(肯锻炼的人永远少于 1/2,这不是废话);

  4. 越强的人恢复能力越强;

  5. 处理同样任务的时候,越强的人越轻松;

  6. 顶不住了,常常只是感觉,离真顶不住了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7. 无论对谁来讲,提高效率都是必须的……


再想想,一个人处理压力(以及挑战)的能力,其实也一样,一样符合上述七条规律。


(五)


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其实是个“活物”,它不是死鱼一条静止在那里。不仅仅是我们每个人的肉身构成了这个世界,构成这个世界的更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实是我们的行动、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思考。


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尽管有些人脑子里装的是别人的操作系统),每一个人都在选择(尽管很多人并不相信自己有自由意志),每一个人都在行动(尽管很多人实际上等同于无行动)…… 形象点讲,我们就好像是在这个世界里活动的粒子,每一个动作都在产生“尽管难以探测、却确实存在的引力波”。我们以及我们时时刻刻所产生的引力波,都在构成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不过,我总觉得,虽然好像大家身处同一个世界,可实际上对每个个体来说,所身处的其实都是不一样的世界……


这世界是个活物,它总是有所反应,于是,这世界总是有某种恰当的方法迎合你:


你相信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最终它就一定能证明给你看!


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最终还是好人更多,那么,最起码你自己就会选择做个好人 —— 仅从这个意义上,好人就起码多了一个;如果你相信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坏人,那么你是不大可能选择做个好人的 —— 于是这世上就多了一个坏人。不信走着瞧,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最终还是好人更多,你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好人;如果你相信这个世界最终还是坏人更多,你就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坏人……


如果你相信压力有害身体健康,那么压力就会损害你的健康;如果你相信你的毅力固定且有限,那么你的毅力就是固定且有限的;如果你相信读书无用(无论“读书”指的是“上学”、还是“阅读”),那么对你来说读书就真的毫无用处;如果你相信自己没有哪方面的天份,你就真的在那方面毫无进步的可能;如果你相信学习外语很难,那么外语就会变成你这辈子都学不会的东西……


反正这世界会“想尽一切办法”给你一个证明,甚至感觉上是“自动”证明:你想的就是对的!


《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我曾相对深入地讨论过“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http://t.cn/RACSMAR):


罗伯特·莫顿教授(http://goo.gl/iuz03)发现了这种现象,并将其命名为“自证预言”(http://goo.gl/RyWB),即如果人们相信某件事情会发生(事实上其原本并不见得一定会发生),那么这件事情最终真的会发生。


一家银行本来运作得很正常,但不知什么原因,出现了“这家银行要倒闭”的流言。流言越传越广,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信以为真,有人为防意外而跑到银行把自己的存款提走。恐慌情绪蔓延,并且变得愈加真实,更多的人冲进银行提走自己的存款……最终,挤兑发生了,银行真的倒闭了。


自证预言的运作机理颇有些令人迷惑:好事很少心想事成,坏事往往无中生有。但这也不是不能解释:或许这与人类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恐惧情绪”有关——喜悦会使一个人停下行动去享受喜悦,而恐惧却恰恰相反,会引发一个人马上采取行动去避免危险。事实上,这种出于恐惧的决策几乎总是事与愿违。


自证预言几乎无所不在,它也使因果分析变得更为复杂:自证预言实现的那一瞬间,一个原本并不存在的原因竟然“无中生有”变成了真正的原因。


(六)


到最后这变成了一个特别严肃的选择:


你到底是要相信自己一定会进步、一定会成长呢?还是要相信自己就不可能有什么变化了呢?


这是一个特别“底层”的选择,也就是说,这个选择会随之影响无数的选择:


  • 你会不会做出主动的选择?

  • 你会不会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 你会不会为了刷存在感而嘲弄他人?

  • 你会不会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不受外界干扰?

  • 你会不会认真思考“什么最重要?”(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将引导你锤炼自己的“价值观”)

  • ……


甚至包括:


  • 你敢不敢把已经赚到的钱全部花出去?(注意,不是鼓励信用卡贷款消费)

  • 你有没有自信凭你一己之力能够让你的家人过上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


所以,在今天这样的世界里,一般来说,人过了四十岁,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好啊,坏啊,其实都是“自己当初选的” —— 真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


(七)


在写《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时候,我还做不到特别清楚地解释这个现象:


为什么……

  • 同样的理由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结论?

  • 同样的结论可能来自截然相反的理由?

  • 同样的现象竟然可以有截然相反的解释?




那时候,我的描述是,


走到逻辑边缘,有些推理的结果就可能被扭曲……


多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可以更清楚地解释这个现象了:


这不是逻辑问题(the logical),这是心理问题(the psychological)。


当我们面临未知,或者“部分未知”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选择更为“积极”的那个最终总是看起来更为划算,最根本的理由是“这个世界一直在逐步变得更好”。注意,至少 1/3 的人并不同意这一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肯定是另外一个样子,谈不上对错,却最终总是不太划算……


可在起点上,结果尚需等待(甚至等待很久)的时候,这样的选择就自然很困难了 —— 甚至没有办法突破,因为没有人能保证未来一定是什么样子。那怎么办?其实只有“放手一搏”而已。


还记得《Inception》里的那句台词吗?


Don't you want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Or become an old man, filled with regret, waiting to die alone.




嗯,在这一点上,放手一搏,值。






长按以上二维码,保存到相册,用支付宝识别,缴费 2777 元人民币后即可入群。2016 年 3 月 1 日之前,依然使用支付宝作“经费群”为报名通道。(尽量不要在群内闲聊……)


直接加入者,第一年的年费是 2777 元人民币,此后为 2555 元/年;由现有会员推荐入群的,入群后自报推荐人,核实后,会返还 222 积分至新会员账户,即,有推荐人的新会员的第一年年费相当于是 2555 元/年(积分将于 2016 年 3 月 1 日 APP 上线时统一处理)。


加入前,请慎重考虑,请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 因为入群之后,不再有退费机会。


我们计划将于 2016 年 3 月 1 日开始使用自己开发的 APP。此日期有可能提前,也不排除延后,但最迟在 2016 年 3 月 31 日之前完成第一个正式版的上线。在此之前可能有一两个内测版。开发团队已经进入封闭开发状态。


使用自己的 APP 之后,所有的报名群都将合并。现有的支付宝群,只做报名使用,任何重要通知,都会在公共帐号发布。


  • 群内不鼓励闲聊;

  • 不得发广告;

  • 不得传播盗版书籍;

  • 允许讨论,不允许争论

  • 每天 18:00 - 21:00 期间可聊天;其他时间尽量不要闲聊,大家时间都有限,尽量不要打搅大伙;否则可能会被扣积分。


重要


已报名加入的朋友,请手动复制粘贴到浏览器这个地址查看《七年》读者须知持续更新贴(微信公共帐号文章推送过不能更新,所以,这里用了一个未推送的预览地址……),请务必认真阅读:


http://t.cn/R49x1u2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输入“分享”,一篇文章推送:《如何做好一场分享?》

想了解“共同成长”社群、《七年就是一辈子》等等,请在公共帐号后台点击“收费社群”按钮,点击查看“收费社群说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