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月入十万,难吗?

2016-07-21 李笑来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知乎上有个问题,不小心关注了很久:

月入十万,难吗?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050422

下面有很多有趣的答案,也有很多有趣的讨论和争执。


我一直在琢磨,若是我在 2006 年的时候,也就是十年前,看到这个问题,看到这些答案,看到这些讨论,我可能会怎么想?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 避免“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当真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一个字的答案:
两个字的答案:很难
三个字的答案:非常难


月入十万,这当然是个特别难以实现的目标。

这世界上的大多数分布,都可以最终用“钟型曲线”(正态分布)来“可视化”。

按照 @居无竹 提供的统计数据,2015 年国内年收入超过 120 万的人口,大约在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五之间…… 也就是说,即便是图中的超人,也只不过可能是刚刚“够得着”而已……

不用说,“出人头地”在任何时代都是极为艰难的事情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想:“若是十年前我看到这个问题会怎么想?” 答案是:

“十年前的我,即便已经财富自由了,也觉得月入十万并不容易……”

我个人对财富自由的初级定义是:

你的收入超出你的生活支出一定程度,乃至于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安全感。

十年前的我,除了主动收入(卖自己的时间讲课赚钱)之外,还有两本可以给我带来足够支撑所有生活支出的被动收入的书(事实上,其实其中一本就够了;被动收入这个词,到了十年后,我把它换成了“睡后收入”,即,哪怕你睡着,也会产生的收入……)。

即便如此,为什么我还是觉得“月入十万”很难呢?

因为这里面有个隐含的前提,要持续稳定的月入十万,而不是这个月十万、下个月没有了…… 十年前的我,真的没有足够的信心,也说实话确实想不到我那两本书在市场上可以卖十年以上,并且依然销量只增不减……


可实际上,想来想去,我个人觉得另外一个四个字的答案更为重要:

依然可能……

那一线希望,不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活到现在还劲儿劲儿的根本原因吗?


不仅可能,还有可能“成片地出现”。

我在很多场合提过,在 SARS 期间,我的新东方同事中有个小圈子,天天闲着没事儿只好打麻将;其中包括现在锤子科技的创始人罗永浩,现在的央视节目主持人张晓楠,现在的 Cobuild 基金创始人铁岭,现在的 FreeS 基金创始人李丰…… 那个时候的我们,谁都没有做到月入十万…… 不过,我们好像也从未想过要深入讨论“如何做到月入十万?” 最终,我是这个圈子里最后一个跟上的人。


知乎上的答案已经很多了,在这里我就只说一点好了,说实话,这也是在我眼里最重要的一点:

千万别相信知识无用

2015 年 9 月份的时候,我发了一篇文章,说,《在线教育的春天来了》。随后的时间里,我拜访了很多很多做在线教育的人,大家的数据都差不多:增长很快

为什么呢?我有个很简单的解释:

更多人更愿意为获取知识付更高的费用了。

在线教育的数据增长很快,常常并不是因为做得好,做得对,只是因为有付费意愿的人更多了,愿意付更高价钱的人也更多了…… 大白话地讲,“你没发现知识收费更容易了吗?”

最近的三五年里,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 支付越来越容易
  • 终端密度更高了

2010 年的时候,人们还习惯于用“在线”、“不在线”形容自己的上网状态,现在呢?仅仅几年过去,现在只有有电没电的区别(没信号的情况都越来越少了,无论是 4G 还是 WIFI)…… 几年前国内的互联网上在线用户只不过几千万,现在呢?仅仅京上广深杭几个大城市里,就有几亿的终端一直有电……

终端密度大幅度提高这事儿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

过去,人们被知识无用所误导,多少有点自然:因为那些通过获取知识最终进入另外一个阶层的人,相当于在人群中消失不见了…… 大家看不到他们的变化和结果。

终端密度提高的表现之一就是,

无论什么事情,传播效率传播效果都获得了几何级数级别地提高……

举个例子:十年前某大学教授被嫖娼致死,很多人并不知道;十年后,雷阳事件感觉全人类都知道了……

在知识变现方面,我们不用提那些超乎寻常的例子(比如,小县城考进清华后来去了美国顶级大学再后来掌管了那个学校的基金这种例子),只说我亲自教过的学生:2008 年 - 2012 年这个期间,每年我都批量地送小朋友们去美国读本科(那时候我开了家留学咨询公司),时至今日,这些孩子毕业后年薪过百万的比比皆是,最损也有税后年薪十万美元。放在过去,他们的生活对其他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存在的,顶多是“传说”而已…… 所以,很多人还在被“读了那么多书却过不好这一生”之类的话糊弄。

然而,在终端密度极大提高的时代里就不一样了,越来越多的人最终可以“看到”了…… 所以,今天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反应过来,原来别人赚钱比自己多,真的是因为自己有很多事情不知道…… 所以,一部分人觉醒过来,开始重视知识,实际行动表现为:付费购买知识。

过去,也许真的是“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现在已经确定不是如此了。若是在这个转折点正在发挥效用的时候,你已经是个知识积累丰富的人,我猜,月入十万,可能确实是非常简单的事情。


之前,有个答主 @蓝海 被扒皮,只好撤掉了他那被吐槽无数的答案:

为小区停车场的车,提供夜间除尘服务。每个车主每月只需缴纳100元钱,洗车店就可以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派工人为它的车除尘,这样车主第二天早晨,就可以一尘不染地开车去上班,很多高端楼盘的商务人士为了面子,都肯花这点钱的,毕竟一个月才100元。如果你们小区有5000辆车,每辆车每个月100元,一个月你的营业额就是50万,一年下来营业额就是600万。 …… 假设你们小区没有5000辆车,只有2500辆车,营业额就是:2500辆车×100元/月×12个月=300万,营业额300万-成本200万=100万。

确实很扯。

我可以给出一个应该是不扯的示例 —— 虽然我确定这事儿可行,但我确实我自己做不了,也确实不适合做…… 一会儿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我写过一本“一字奇书”,免费放在网上,书名叫《挤挤都会有的 —— 写给女生的性高潮指南》。

如果哪位女生有心,可以以此为理论依据,建立一个只有女生参与的性知识社群…… 这绝对是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商业模式很清晰:

  • 年费模式(必须年费千元以上)
  • 情趣用品电商(女性才是真正肯为质量花钱的消费者)
  • 只有女性参与的社交网络有其另外的商业想象空间……

这真的不是开玩笑,细想想罢 —— 搭建起几千人的社群,说难当然也不容易,可真的不是没有可能罢?

我确实不能做、不适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

我不是女生,所以没办法做这个事情。

谁愿意做,谁能做,那本书不需要找我授权,拿去随便用。


另外,为什么所谓的“牛人”好像总是“成片地出现”呢?

我写过一篇《活到 111 岁是什么样的体验?》,里面也提到这个现象:

儿时的周有光和赵元任、瞿秋白竟然同住一条巷。(他们童年时相互并不熟悉,因为年龄有差异)

周有光回忆说:

“我就出生在青果巷。瞿秋白出生在这条巷子里,赵元任 9 岁后从天津搬回老家,也一直住在这里。盛宣怀、刘海粟家也不远,拐一两条巷子就到了。”

这就是我一直固执地相信的一个理论:

见识决定命运

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嘛?” 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算最初的时候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知道那是可以吃的东西,这很重要 —— 因为这个见识早晚会使一个没吃过猪肉的人吃上猪肉。(也许不恰当,但道理确实就是这样的…… )

奇人身边出奇人。甚至,奇人之间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哪怕他们原本并不见得一定是 “奇人胚子”。抑或,每个人其实都可能是 “奇人胚子”,只不过,身边没有奇人,就没有见识,就没有影响,就没有塑造,最终成了常人。某种意义上,这是我喜欢社群、喜欢创建维护社群、喜欢帮身边的朋友创建维护社群的最大理由和动力。


难归难,做归做。这世界是属于那些不信邪的人的。

别说以下故事是鸡汤(弄不好是假新闻也未必),但,确实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小马生下来就患有血友病,他妈妈就是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小马属于A型血友病,常年需要打针,这种针国产 200 单位的 396 元一针,进口的 1250 元一针,2 到 3 天就需要打一针,实实在在的富贵病。家里也看不起。血友病因为需要长期输血,不好运会感染其他疾病,小马就感染了甲乙丙三种肝炎。丙肝最难治,香港专家表示治疗丙肝的特种药要 60 万一个疗程,直接吓傻小马。


为此,小马在网上找到了特效药达卡他韦和索菲布韦的化学分子式,花 8000 块钱找了一家兽药厂成功地制出来了,但是小马不敢吃,但是不吃就等死,他用挖耳勺分出药丸的分量,就这样大胆地吃下了,之后居然神奇地治好了丙肝。小马自己称自己为救命毒师,他不会把自己吃剩的药卖给他人。



新闻标题是:《男子自己造药治病 花 8000 元找兽药厂制药竟治好丙肝


反正,希望是自己给自己的东西,跟别人没关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