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为什么站队没有必要?

2016-03-31 李笑来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今天“新生大学”(xinshengdaxue)发布的文章是:


《比起没钱,更让我们焦虑的是...》


识别下图二维码转至该篇文章:






今年美国大选。每逢大选,就会有人重提这段话:


“the probability of being run over by a car going to or returning from the polls is similar to the probability of casting the decisive vote. If being run over is worse than having one’s preferred candidate lose, then this potential cost of voting alone would exceed the potential gain” Dennis Mueler (1989, 350).


意译:比较一下两个事件的概率:


  1. 你(一个人)的投票真的对你所支持的候选人胜出有帮助的概率

  2. 你去投票的路上(或回来的路上)被车撞到的概率


这两者的概率其实差不多。如果你觉得“你被车撞到”比“你所支持的候选人失败”是更糟糕的事情的话,去投票本身就是一个失误,因为潜在成本已经超出潜在收益。


事实证明,绝大多数人并不像经典经济学家们所假设的那样是个“理性人”(Rational Being),恰恰相反,事实就像 Thinking Fast and Slow 的作者 Daniel Kahneman 所观察到并证明的那样,绝大多数人是自然而然的非理性人。


许多年前,读过 Dennis Mueler 的这段分析之后,我戒掉了另外一个其实没必要的习惯:站队(taking sides)


投票者其实是被自己的认知偏差所左右的:


他们以为他们(或他们的选票)自然而然地像他们希望的那样重要。


这里有个漏洞:希望这东西,不会自动降临,不是免费的,不是零成本的,不是唾手可得的。那是需要争取才能获得的东西,历史反复证明,有些希望需要许多代人的努力和挣扎。


总统竞选,毕竟是大事儿。所以,除了纯粹的个体理性选择之外,还要考虑很多其它的附属效应,所以,总体上来看,一个人选择去投票,是否真的不理性,其实还可以有很多其他可能性。


可实际上,同样的认知偏差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反复起作用,最终会成为一个“不死的习惯”。一般来说,一个习惯(无论好坏)的形成,本质上来看就是脑神经元之间的形成连接之后反复固化的过程。一旦连接形成,一旦开始产生固化效应,这个通路就会越来越强大,乃至于那些“坏习惯”最终甚至可能在“明知道这是不对的”情况下,依然做出错误的选择 —— 就好像是自己的大脑被别人控制了一样,反正操作权限不在自己手里。这比计算机系统中了“木马”还气人:黑客毕竟是偷偷摸摸操控,坏习惯则是“明目张胆”地令主人气馁,乃至心灰意冷。


我个人当初意识到这件事儿是因为我发现自己“总是有止不住的站队欲望”。之所以可怕,就是发现那完全不是“习惯”,甚至成了“欲望”…… 这太可怕了。


谁错了,我就忍不住站出来指出,甚至感觉如果我不站出来指出“我自己就错了”一样,或者反过来讲,感觉如果我站出来指出之后“我自己的错就好像可以自动消失了”一样……


可是站队这事儿常常是不靠谱的,因为我看到的也常常只不过是表象。有些看起来错的事儿最终被证明为是对的,有些看起来的好人最终被证明是坏的,而在事实逐渐显露的过程中,暴露的不仅仅是外界的真相,更是我自己当初思考的肤浅,以及突然发现自己思考肤浅所带来的尴尬与不知所措。


我个人从未在机关单位工作过,甚至这一辈子就没有“坐过班”。所以,从未被所谓的“站错队”过分折磨过。据说,在官场上,站错队是极度危险的,而那样的事儿,我只在小说、电影里看过,没有任何可能的经历。但在互联网上,却见惯了各种“XX 口水大战”、“XX 撕逼大站”,罕见某个大 V 永胜,却真的常见各路站队者自抽耳光 —— 这是站队者并不故意却又自然而然的结果。


发现站队这事儿其实不划算之后,想要戒掉这个习惯(甚至是欲望)并不容易 —— 我算是费尽了周折。


1. 首先是挣扎着去彻底接受那个冷冰冰的事实:这世界并不会因为你不存(不说话)而毁灭。这并不是说我想逃避社会责任,在该说话的时候因为懦弱而闭嘴,而是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和我的意见)其实无关紧要”


2. 其次是认识到另外一个事实:识别对错、判断好坏,是自己的事情,而不一定是非要说出来,或者非要让别人接受的事情。站队还是要站的,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想明白、自己想清楚,非要站就直接在心里站队好了 —— 而且这才是真正的站队,或者说真正有意义的站队。


3. 最后,还有一个事实很重要(虽然其实很早就知道,但综合以上两条才在戒掉站队这个习惯上起作用):如果意见非要说出来的话,或者非要实施行动的话,更重要的应该是首先成为能说那话的人,成为能做那事儿的人。说很容易,大声说也很爽,但不影响结果的事儿干它干嘛?一点都不凶悍。


参考阅读:《成为能说那话的人


去掉了“站队”的恶习(我自己认为那是“恶习”)之后,有个直接的意外收获是,再对“拉人站队”这事儿全无兴趣。回头看,许多年过去,它让我回避了大量没必要的时间精力浪费。


这都好几年过去了,有一件事儿可以拿出来说了(希望不要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2012 年 7 月,在我马上要过 40 岁生日的时候,我和一位称得上发小的老朋友有过一次误会,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我当然被伤到了 —— 这不是废话么!所以当然私下也吐槽过…… 不过,我的习惯使得我不到极端的情况下断然不可能公开撕逼。我当时发的微博大抵上是这样的措辞:


一如既往,此类事情我一概不做任何回应。都散了罢。


你看,我甚至懒得替自己站队 —— 浪费时间精力。另外一个直接的好处是,我没有跟我的发小“绝交”。有那个必要嘛?谁不曾犯错,谁不曾迷惑,谁不曾乱了阵脚?我反正经常(至少以前经常,现在也偶尔)犯错,经常迷惑,经常乱了阵脚做出糊涂事儿…… 更为关键的是,我由衷地相信有些人如我、如我那位发小,都是不断进步的。什么是进步?就是错了之后改正了么! —— 多简单直接准确的定义啊。这都 2016 年了,大半辈子过去(七年就是一辈子),我的想法被验证了 —— 大家各自都有很大的进步。


一流的人做事,二流的人评论,三流的人吐槽,四流、五流的人评论或者吐槽别人的评论或者吐槽… 除了第一类人,剩下的都不可能失败。


专心做事最重要。对于曾经的我这尤其重要 —— 许多年前的我还不属于所谓的“一流的人”,至于现在是不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在这事儿上没多大自信。所以还在拼命做事,因为就算不是,也应该往那个方向努力才对。


给别人站队、和别人一起站队、给自己站队、拉别人给自己站队,在我看来都是意义不大的事情,甚至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最可怕的是这些行为还有个副作用:削减自己的独立性,让自己更依赖别人更依赖外界。生活本来就不太容易,还是让自己省心一点罢。




广告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电子版(初版)已经可以在线阅读:


http://b.xinshengdaxue.com


亦有 epub、mobi、pdf 版本下载。但请注意,本书随时可能更新。《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究竟是什么?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长按以上二维码,保存到相册,用支付宝识别,缴费 2777 元人民币后即可入群。


直接加入者,第一年的年费是 2777 元人民币,此后为 2555 元/年;由现有会员推荐入群的,入群后自报推荐人,核实后,会返还 222 积分至新会员账户,即,有推荐人的新会员的第一年年费相当于是 2555 元/年(积分将于 APP 正式上线时统一处理)。


《新生 —— 七年就是一辈子》本身可以免费阅读,无需入群。所以,在加入前,请慎重考虑,请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请慎重考虑…… 因为入群之后,不再有退费机会。


我们的 APP 已于 2016 年 3 月 1 日开始内测。最迟在 2016 年 3 月 31 日之前完成第一个正式版的上线。在此之前可能有一两个内测更新版。在 APP 正式版上线之前,我们将依然使用支付宝作“经费群”为报名通道。


使用自己的 APP 之后,所有的报名群都将合并。现有的支付宝群,只做报名使用,任何重要通知,都会在公共帐号发布。


  • 群内不鼓励闲聊;

  • 不得发广告;

  • 不得传播盗版书籍;

  • 允许讨论,不允许争论

  • 每天 18:00 - 21:00 期间可聊天;其他时间尽量不要闲聊,大家时间都有限,尽量不要打搅大伙;否则可能会被扣积分。


重要


已报名加入的朋友,请手动复制粘贴到浏览器这个地址查看《七年》读者须知持续更新贴(微信公共帐号文章推送过不能更新,所以,这里用了一个未推送的预览地址……),请务必认真阅读:


http://t.cn/R49x1u2








长按以上二维码关注“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后台输入关键字有自动回复:


输入“理财”,一篇文章推送:《理财系列文章列表(第一部分15篇);

输入“女生”,三篇文章推送;

输入“社交”,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利息”,一篇文章推送;

输入“时间”,获得《把时间当作朋友》(第三版)全文在线阅读链接……

输入“分享”,一篇文章推送:《如何做好一场分享?》

想了解“共同成长”社群、《七年就是一辈子》等等,请在公共帐号后台点击“收费社群”按钮,点击查看“收费社群说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