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妈妈们,你在家里排第几?

熊莹 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回答。


上个月,papi酱在节目中对自己的闺蜜演员焦俊艳说了这样一番话,


她认为独立女性人生的重要性排序应该是——


第一位是自己

其次是伴侣

接着是孩子

第四位是父母


被场外的爸爸们一致反对,他们认为papi酱的想法太“自私”了,人生在世,扮演的角色很多,责任也很多。


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孩子第一,

父母第二,

伴侣第三,

最后才是自己。


papi酱喜提热搜,家里谁应该排第一也成了一个讨论的话题。我也听到不少妈妈说,papi酱这是没孩子呢,做了父母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孩子摆在第一位呢。


可是再认真想想,你是真得把孩子排在第一位的吗?到目前为止,你有多少次,在孩子有关的选择上,你听取过孩子的意见,考虑过孩子的需求或是顺从了孩子的意愿?


我读过两篇在外媒流传甚广但结论完全相反的文章,来自心理学家的一篇说不应该把孩子视为家庭中最重要的人,因为这种态度给孩子带来了很多问题且他们得依靠父母活着, 父母才应该是家庭中最重要的人。另外一篇则认为父母在家中的确拥有权威,但高高在上的父母管教出来的孩子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孩子也不能过度顺从父母。不论是哪一方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都有大量的拥护者。


家里到底应该谁是第一位的呢?

不论哪种观点,都莫名地把孩子和父母摆到了对立的两方,不分个高低上下就不肯做罢。可是,家不才应该是第一位的吗?


我们走进婚姻,是想建设一个家庭,我们决定要生个孩子,是想让家庭更完整。然后我们就开始发起内部战争?


听起来无比荒谬,对吧,但多少父母在有了孩子以后就陷入了这样的迷局,迷惑他们的是孩子就是家庭的未来,因为未来高于一切,所以孩子高于一切。可是最后参与到家庭中的小家伙,即使他代表的是家庭的未来,那也是“家庭”在前。


所以每次有朋友来问我,要不要为了孩子上个好的幼儿园或者小学举家搬迁的时候,我都会先问一句:


搬家后,你俩上班远吗?


这个问题常常会引起爸爸们更强烈的共鸣,同时引发一轮控诉:


我跟你说,你这姐们儿从来就没有考虑过我的问题,啥事儿都是她儿子她儿子。搬这一趟家,我每天得在路上多堵一个半小时。说我成天不陪孩子,这一个小时拿来陪孩子不比堵路上强!


好吧,真的是影响友谊。不过,这个时候暴露出家庭矛盾总比把问题埋下不解决强。毕竟,这个选择对于家庭的影响可不是一天两天,除了要延续若干年的不便,你甚至都不能确定你的孩子一定会喜欢或者适应这个幼儿园或者小学。如果在做选择的时候,不是把全家人的需求都考虑在内,常常等不到孩子从那个地方毕业,家庭矛盾就会积重难返,最终爆发。


如果把家庭做为选择的标准,这个选择就简单多了:在不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和原有生活习惯的情况下,家庭最能接受的。简单来说,就是千万别为了孩子上个学,折腾全家从原来的两居室搬到三十平的学区房,或者放着家门口走20分钟可以念的普通小学不上,一定要选择开车一小时才能到的小学“名校”。


你的眼光放得越长远,就越会理解这种选择对孩子影响越微小。有多少人是因为当年上了最好的小学,所以现在小有成就了?事实上,父母们能想象得到的从小学到大学的组合,我都见过了。有一直从私立幼儿园上到私立小学,然后去国外上高中然后上大学的孩子;也有一路从最好的小学中学上来,然后在国内考大学,然后再去国外读研究生的孩子;也有在很普通的小学很普通的中学,然后申请美国大学的孩子;也见过就是在国内普通专科毕业,然后在国内就业的孩子......。我很负责任地说,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因为选对了小学然后过赢人生的。


孩子是你的“养成系”队友


“为了孩子好”可不一定等于“为了咱家好”,所以称职的父母,一定会把所有与孩子有关的决策,作为家庭决策去考量评估和实施,而不是单纯地只以孩子的利益为唯一或者主要标准。


要知道,孩子从来都不是你的对手,而是你的队友,只不过,这个队友需要“养成”。


如果你是一个公司的CEO,你决定要从零开始培养一个新人,让他未来有可能成长为公司的顶梁柱,你会怎么办?


你会先让他了解公司的整体氛围,适应公司的环境,给予适当的培训,授以适合的任务,让他有机会得以慢慢成长,然后再让他承担更多的职责,直到他可以独挡一面,在合适的时候,你甚至会出资让他去开家新公司,新公司也许会和你的老公司有关联,也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最初所有和他有关的业务你都需要亲自过问、关注或是指导,到了一定时间,你就会给他更多的空间去探索去试错,直到最后你确信他的能力,就会把他的相关业务放手完全授权给他。


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中间也可能有各种波折。但你绝不会一开始就给他开家分公司,甚至宣布从这一天起,公司所有的决定都以“为了他好”作为判断标准。


这是一个正常的公司CEO会做的选择,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父母对待孩子问题应该采取的态度。


正因为孩子是一个“养成型”的队友,所以他更有可能成为你最好的队友。


“养成”系是当下偶像的一个类别,这类偶像都是从普通人开始,一步一步成长进步,最终成长为偶像。和其它类型的偶像相比,养成系的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和长久。而“养成”系粉丝中有不少大龄女性,俗称“妈妈粉”,她们在这些偶像还是素人的时候就喜欢他们,并且心甘情愿付出时间精力金钱去陪伴和支持这些偶像,妈妈粉们因为一路见证这些偶像的成长过程,所以特别能够包容他们的缺点,会为他们取得的进步真心喝彩,也会在其它路人攻击偶像的时候无条件地维护他们。


如果你用“养成”偶像的方式来“养成”你的孩子,理解他们的成长需要过程,给予他们信任,接纳他们的不完美,为他们的每个小成就喝彩,你的孩子也会不断进步成长,最终成为你期望中的样子。在“养成”的过程中,你和孩子会反复确定共同目标,认同成长需要付出努力,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建立信任。


跟你的队友“好好说话”


信任不仅仅表现在你相信孩子的潜力,还表现在你愿意把家庭的情况分享给他,让他能够和父母站在同一个角度,看向整个家庭的未来。


我有不少学生,已经到了高中毕业要准备签证出国读书的时候,连自己的爸爸妈妈到底在哪里工作,具体从事哪一行都说不清楚。父母们常常不好意思地解释:


这些事儿也没必要跟孩子说,不知道也正常吧。


想想看,你孩子有没有问过你这样的问题:


我爸到底一个月挣多少钱?

妈妈,你为什么要去当老师?

我爸要是不喜欢他的工作,为啥不能辞职?

我中考考得这么差,怎么能上重点?


你会怎么回答?我听到的大部分答案是:

你个小破孩儿,管这些干嘛?

跟你有啥关系,回去写你作业去。

爸爸负责工作赚钱,你负责好好上学就好。

你管那么多干嘛?那么费劲给你弄进去,你赶紧补课去


父母们可能会觉得大人的事儿不用说给小孩儿听,但是在很多问题上,区分的标准并不是大人和小孩儿,而是“一家人”和“外人”。对外人,态度当然是无可奉告要你管,对一家人,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回答什么不重要,态度很重要。


这些已经十七八岁但还不知道父母从事哪种行业的孩子们,常常会在跟我沟通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说“我爸我妈他们如何如何”,他们在跟我描述自己的专业、未来的学业、职业规划或者是人生梦想的时候,父母很少在他们的考虑因素或者未来画面中。


当然,那些会自然而然使用“我们家如何如何”的孩子们,会更倾向于在未来的人生规划中带上父母,也会更多地听从父母的建议。


这种语言体系上的细小差别,反应的正是孩子自幼以来,父母对待他们的态度。


虽然孩子终有一天会跟我们道别离,去建设自己的小家庭,但他始终都是我们一队的队友,甚至是我们最好的队友。


下回再听到这样的问题,试着把孩子当作你的队友,在他能理解的范围内解释给他听,你可能会听到意想不到的回答,同时也收获孩子和你无限贴近的心。



以上内容节选自我即将出版的家庭教育图书。


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成长型家庭建构的基本原则,欢迎参加我的私享会。


3月31日,春季最后一个周日。我将在私享会上分享我这分享我这二十年来对家庭教育观察和思考,解决家庭教育的种种困惑,提供家庭教育规划的终极解决方案。


期待在那里见到你。


     





熊莹,教育专家。


专注于增强儿童的成长力、青少年的国际拓展力20年,“终生成长型人格”塑造者。美国大学招生委员会(NACAC)资深成员,赴美中国精英学者奖学金评审主席,将数千名学生送进美国TOP 50大学,收获1000+常青藤名校录取。


熊老师结合20年海外教育规划生涯中,与10,000+名家庭的交流经验、以及对少年儿童成长力的潜心研究,创办了“熊老师淘学说”,旨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传递给父母在亲子关系、孩子教育中最实用的方法及启迪,并通过诙谐幽默的形式对话3-16岁的孩子,使家长及孩子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具备更好的成长力。

    发送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