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为什么花钱买知识那么困难?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
学习学习再学习(xiaolai-xuex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
许多年前,今天的巨无霸 Amazon 是从卖书起家的 —— 注意,不是卖知识,而是卖书,知识用书本作为主要载体之一,但书里不一定都是知识。
Amazon 之所以选择这个品类,肯定不是一时冲动啊!肯定是深思熟虑的结果。选择书作为电商起始品类,实在是高明。因为,在世上那么多商品里,真要满足以下每个单看起来很简单的条件构成的实际上很严格的组合,貌似最终只剩下书籍这一个品类了 —— 我反正想来想去没想到比书籍更好的商品:
- 需求足够刚硬;
- 市场要足够大;
- 复购率足够高;
- 价格上没有争议;
- 无需提供售后服务;
- 邮寄包装可以标准化;
- 邮寄过程中商品受损可能性最低;
- 可能在规模效应产生之后在降低售价的同时提高利润率……
书籍,本质上来看是一种“定价商品”,无需售后服务的定价商品。
这里面的“无需售后服务”,在电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实在是太重要的一个因素,不满足这个属性的商品,实际销售成本无论如何都要比“0”大无数倍。
从购买者角度来看,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买辆车,拿回来就能开,买台电视,拿回来就能看,买个收集,拿回来就能开始用…… 也就是说,在支付完成之后,价值转移就已经彻底完成。
可书籍却不一样,支付完成之后,价值转移彻底完成的,只是那个载体,纸张、印刷、排版(若是电子版的话就剩下一个排版),而那个载体所承载的知识,却无法直接完成价值转移。也是这个原因使得印刷版书籍在定价上更容易,因为消费者实际上花钱买的,少一个实物,而那个实物本身,是有一定成版本的。
知识如何定价呢?其实无法定价,因为完成知识的价值转移,需要的并不是支付载体的那几个钱而已,更重要的是需要购买者的注意力投入、理解能力积累、再加上相当吃力且可能错误百出因而必须反复自我纠正的践行 —— 这些,肯定是比那一点零钱更贵重、更难以投入的。
更严峻的事实摆在后面:
- 大多数人缺乏训练,所以,几乎无法做到注意力集中五分钟以上;
- 大多数人没有自知之明,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理解能力究竟有多差,需要怎样刻苦的训练才能弥补;
- 大多数人害怕行动,因为他们是表现型人格,就怕出哪怕一点点差错,竟然让自己丢人现眼……
从这个角度望过去,这是事实:
- 大多数人根本买不起知识。
最搞笑的是,绝大多数事实上买不起知识的人,竟然无一不处在这种幻觉之中:
他们认为书很贵、课很贵……
载体的价格,从来都是获取知识的人所付出的代价之中最少的一部分、最不值一提的一部分。
若是我们的大脑真的想计算机操作系统一样,新的知识能够像系统升级或者补丁打包一样完成,那知识的购买就简单太多了,知识的定价也就容易了 —— 只因为如果真的如此的话,那么就可以做到“在支付的那一瞬间完成所有必须的价值转移”。
可惜,我们的大脑不是这么工作的,在可预见的未来,我们永远做不到“自动下载知识,随后自动更新完毕,而后就可以直接使用”。
所以,从这个角度望过去,我们可能会得到一个很难“政治正确”的结论:
- 贫富差距很可能并不是最终知识上巨大差异的根本成因。
因为穷人也可以锻炼出很强的“定力”(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的能力),也可以有机会训练出很强的理解能力,并且更容易养成“进去型人格” —— 因为反正已经处于落后,随便做一点什么都会有很大进步。
所以,感觉买不起知识的时候别乱抱怨,这事儿怪不得别人,你缺的,其实根本不是钱,而是其他更重要的东西,乃至于即便你有钱,也还是买不起真正的知识。
出路在何方?
攒呗 —— 要攒的不是钱,或者说,不仅仅是钱,要攒的是你的定力,你的理解能力,你的行动能力,你的进取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