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不熟不投对不对?
我个人认为这不仅是对的,尤其对个人投资者或者业余投资者来说,这是颇具洞见的原则。
有些创始人可以一路只靠自己走向成功,这很厉害,也很令人敬佩。而一旦创始人需要投资,而你想成为他的投资人,你就必须关注他的人品他的价值观。
如果对方不是熟人,人品也好,价值观也罢,其实是很难判断的——因为这些都是很底层的东西,不到关键时刻真的显现不出来。而见证关键时刻,只能通过长期耐心的观察。
其实,“不熟不投”这个原则,其实很需要实力才能够实践。
你的熟人里要有足够多的、足够靠谱的人值得投资——且他们愿意接受你的投资。
大多数业余投资者身边的人并不足够多,也不足够优秀、靠谱……更为关键的是,大多数业余投资人并没有像雷军那样的领袖地位,所以,即便想“凑份子”也可能不见得有机会。
投资圈可能是世界上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圈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早期项目股权投资,其实常常并没有所谓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因为其实没有什么数据可看。于是,大多数的衡量和判断都集中在创始人的品质上。
一个不得已的办法是想办法调动二度人脉去了解——这很花时间,却也是个无法省去的成本。连这个都不做,那所谓的投资就真的变成纯粹赌博了。
自己做功课的时候,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
来自两度人脉的观察已经非常模糊但还不得不用,而来自三度人脉的观察则完全没有意义。
向二度人脉求助的时候,不要让对方帮你做判断,尽量让对方多讲“事实”(facts),而非“看法”(opinions)。如何判断某个陈述是事实抑或是看法,那就是你的基本素养了。
记住,这些都只是辅助,无法构成最终判断。你还是得跟当事人有足够深入的交流供你做最终的判断。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在网上留有大量的痕迹,作为投资人,当然要想办法去留意。每个人看重的品质不同,所以很难有太多的普适建议,但有一条值得注意:
不要投资那些喜欢公开撕逼的人。
他们真的很麻烦,不值得为了那点可能的收益给自己找那些麻烦。
这有点像什么呢?那些在与前任分手之后公开历数前任种种不是的,常常自己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他们必须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证明自己是个好东西。这种人不大可能专心做事的,他们更在乎的是如何装逼……
还有一条也需要注意:
不要投资那些背后搞小动作的人。
他们特别麻烦,因为他们是演技派——你懂的。
这里最大的陷阱是,业余投资人常常害怕“错过机会”而“一咬牙就投了”——结局通常不会好。
其实,有个朴素的建议,无论在哪里都永远适用:
不是我的,我就不要了总可以吧?
多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么简单的事儿很少有人做到。刚开始你会以为这是因为人们贪,后来你会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怕,最终你会明白其实只不过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傻,想不明白而已。
另外一个比较靠谱的脱离人脉的投资方式是参与股权众筹,不过,现在国内外的股权众筹平台,都缺乏一个创始人的“推荐人”制度——就好像申请名校、或者申请某个重要职位的时候,申请者要提交靠谱推荐人的推荐信一样。推荐人是要冒一定的名誉风险的,这种制度虽然不能提供决定性的依据,但实际上却有相当的重要性。我相信早晚每个平台或者社区都会想办法提供这种制度约束——这是风控的重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