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为什么 1994 年的电影都那么好看?

2015-10-08 李笑来 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习学习再学习


版权声明

微信公共帐号:xiaolai-xuexi;

作者:李笑来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但请自觉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几天前,写了一篇《1994 年,究竟是个怎样的年代?》,其中提到:


很多人都提到过这个话题,但没有人能解释究竟 1994 年到底发生了什么,而竟然导致那一年是全球电影的黄金年代。


这两天在写理财系列的长文过程中,顺手做了一些 Research,大抵上有了个较为靠谱的猜想。(猜想的意思是说,证据尚不充分。)


1993 年发生了件大事儿。这事儿跟今天世界顶级风投机构 A16Z (a16z.com)的老大 Marc Andreessen 有关系,那时候他还没秃顶,也没有蓄上胡须。




他参与的浏览器 Mosaic 于 1993 年 2 月份发布 Unix 版本,当年 8 月份发布 Windows 和 Mac 版本。Mosaic 是世界上第一个可以显示图片的浏览器。后来 Marc Andreessen 离开 NCSA,创建了 Netscape,16个月后,于 1995 年 8 月 9 日成功上市。16 个月就上市,即便在今天看也是疯狂无比的。随后,Netscape 于 1999 年被 AOL 以 10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在此之前,Netscape 开源了源代码,后来完全重写,成了今天我们还有很多人使用的浏览器 Firefox 的起源。




在此之前,硅谷确实是“硅”谷,就是个芯片生产基地,在此之后,硅谷与硅的关系越来越少,20 年之后的今天,甚至干脆没啥关系了。


Mosiac 的出现,是个 Tipping Point。在此之前,计算机和互联网也是某种意义上在蓬勃发展(1991 年就开始了),但 Mosiac 的出现相当于点爆信息时代。


Suddenly, the whole web community was riding a delicious wave of success together. To pioneers around the world, the late-night dreams of lonely years suddenly seemed not just possible but likely; whether your personal vision of cyber-utopia was an infinitely linked library, or a world brain, or a global marketplace.


突然之间,整个网络社区站在了成功的风口浪尖。对全世界的先锋们来说,孤独多年的深夜梦想不仅可能,还更可能实现,不管你对电子乌托邦是怎么看的,你以为它连接了所有图书馆也好,你认为它是世界大脑也行,你认定它是国际市场也罢。


http://www.computerhistory.org/atchm/happy-25th-birthday-to-the-world-wide-web/


在互联网上想找到 1993 年甚至之前的资料,难度还是挺大的:因为在大部分领域里互联网不记得那之前的事情,但猜想已经比较清楚:


1994 年的电影鼎盛,很可能是互联网刚刚开始发挥神奇作用的结果。


在 Youtube 上,我找到了这么一段视频:




这是安吉丽娜朱莉,时间是 1994 年,她被 The Insider 的记者采访,问她知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朱莉很兴奋,说:


You can get on this Internet and talk to people all over the place… It’s amazing.

“你可以上这个互联网,跟各地的人说话…… 太神奇了。”


在 1993 年之前,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虽然很多人已经拥有了“个人计算机”。下面这段视频是 CBC 在 1993 年对“互联网”这个新词的报道:




好莱坞在跟紧潮流方面向来不含糊。导演们、编剧们、演员们,无一不在时时刻刻寻找发觉潮流的走向。没多久,安吉丽娜就参演了一部电影,名字叫《黑客》——假期翻来看看,复古剧的既视感。




互联网流入民间,带来的影响以及瞬间的爆发,肯定远远比上一次类似的事件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 上一次是活字印刷引爆了文艺复兴


大面积、大范围的连接,意味着很多事情都会被突破,一个不太引人注目却实际上很重要的现象是,


那些过去显得离奇的事情,现在看起来不那么离奇了。


你知道吗?人群中有大约 18% 到 35% 的人一见到阳光或灯光就鼻腔发痒,容易打喷嚏。公元前 350 年,亚里士多德就描述过这个现象,他推测可能是阳光的热量提高了鼻腔里的温度所以引发喷嚏;十七世纪时,博览群书的培根认为亚里士多德是错的,他认为正确的解释应该可能是阳光刺激了眼睛,眼睛流泪,泪水从鼻泪管流到鼻腔里,鼻腔受到刺激,这才开始打喷嚏。


这事儿一直不被重视,因为这反正也不是个重要的健康问题;但后来为什么开始重视了呢?两个原因:飞行员若是有强光喷嚏反应很危险;突击队员要是有强光喷嚏反应就很容易暴露自己而造成意外伤害……所以,美军陆军士兵的眼镜,不仅仅是为了防沙尘暴的。



再比如,人群当中差不多至少有 1% 的人群对性爱是全无感知和兴趣的。1994 年(注意这个年份)在英国有过一个大面积的调查(更详细的论述,有兴趣请翻阅今天同时转发的文章:《你信吗?真的有人不爱做爱》):


接受调查的 18,876 名英国居民中有 1% 表示他们无法从任何人身上感受到性吸引力。


这样的冷知识,只有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才变得没那么冷。


这对一向追求“出奇制胜”的电影工业来讲,一方面是个巨大的机会,另外一方面确实巨大的挑战。


说它是机会,因为导演和编剧们现在不再是憋在屋子里自己构想自己创作了,他们一样憋在屋子里,却可以与来自全球各地的人沟通,他们经常用各种匿名泡各式各样的社区,以便发现新的视角。


1994 年的好电影不仅多,而且脑洞大开的电影也格外地多,《低俗小说》、《阿甘正传》、《天生杀人狂》、《变相怪杰》等等,都是可以让观众当场获得过量多巴胺分泌的故事。


说它是挑战,理由也很简单,仅靠自我的聪明才智闭门造车再也不那么灵光了。这从另外一个现象中可窥端倪,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


《肖申克的救赎》也是一个分水岭。《阿甘正传》是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也是当年的票房冠军。在此之前,历年的奥斯卡最佳片,基本上都是票房前五,最损前十的“全民电影”(比如《辛德勒名单》、《雨人》、《沉默的羔羊》等等)。1994 年之后,至今 20 年来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票房很难再进入前十,甚至前二十都进不去。2014 年的《为奴 12 年》票房排名为 62;2013 年的《逃离德黑兰》票房排名 22;这还算不错的呢,2012 年的《艺术家》票房排名只有 71…… 20 年里只有两次“例外”,1997 年的《泰坦尼克号》和 2002 年的《指环王》—— 可 1:9 的比例不得不令我们怀疑奥斯卡是不是“失手”了…… 从这个角度看,《肖申克的救赎》是“精英选择引领大众时代”的终结者。


嗯,好奇了好多年的事儿对我来说,算是告一段落了。


本文首发在知乎,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查看知乎页面。




这里关注思考、成长与学习。我个人关注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以及消费升级方面的创业与投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