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20150325-如何真正理解吸收他人的建议?
如何真正理解吸收他人的建议?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不经训练,或者不自我调整的话,都会自动使用“预筛选”模式获取信息。
也就是说,输入的信息要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被真正处理;而那些不满足条件的信息就被直接过滤掉。
所以才有,这样的慨叹:
人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声音……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所谓的“探讨”,最终只不过是对方希望获得“认同”而已——理解这一点之后,经常不顾事实地口头认同对方成了迅速提高“情商”的捷径。
YC的创业课里,有很多好的建议,但似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正常接受的,有很多非常好建议被预先过滤掉了。就是因为大多数人实际上更习惯于“预先筛选”。
Peter Thiel 的言论,就是很容易被“预先筛选”扭曲的。
当他提到“Competition is for losers”的时候,“预筛选机制优先”的人肯定坐在下面在想:“嗯?你说什么呢?”
仅仅到此为止还是正常的自然反应,但是他们不会停下来,把过往自己对“竞争与垄断”的全部调出来,与 Peter Thiel 刚刚说的话进行对比……当然对不上,于是,接着在那里不由自主地去想可能的反驳……
而这个时候,Peter Thiel 当然要自顾自地讲下去,而台下的许多听众已经完全不知道他的体系究竟是什么了……
此后产生的各种“断章取义”几乎是注定的。
培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点就是习得“后置筛选能力”。而沟通能力中最重要的也是这一点。
南隐是日本的一位禅师。一天,一位当地的名人特地来向他问禅,名人喋喋不休,南隐则默默无语,只是以茶相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满了也不停下来,而是继续往里面倒。眼睁睁看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名人着急地说:“已经满出来了,不要再倒了!“南隐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如果你不先把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虽然这个故事已经被传滥了,可确实是有道理的。在听人讲话的时候,全神贯注与他当前的内容,暂时放下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看法,是很必要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说我们必须全盘接受。等我们全部听完了,归纳总结一下所有的观点和结构,就可以开始自己的独立思考了。这儿对不对?那有啥问题?他说的这个概念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个逻辑推理是否牵强,那个结论是否合乎逻辑,是否有其他的对立结论……
如果能做到后置筛选,就会知道其实需要思考的东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