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20150502-可怕的归因谬误 | YC创业课(CS183B)学习笔记

20150502-可怕的归因谬误

可怕的归因错误

有个词很有趣,叫“C 轮死”——指创业项目在 C 轮的时候阵亡了,无论在此之前它看起来多好,多么受资本市场追逐。

2015年4月份最著名的“C 轮死”案例可能是匿名社交软件 Secret 的阵亡了。Secret 前后总计 3500 万美元的投资化为乌有。在此过程中,两位创始人前后套现 600 万美元,财富杂志的评论是:

“These guys succeeded before they… you know, succeeded.”

仅仅几个月前,还有个朋友跟我讨论是否该接受一个 offer,在中国运营 Secret。当时我的意见是别去,没意思——虽然当时我们是讨论了足足两个小时,同时扯淡喝茶,但结论确实非常简单,就是“没意思”。我不看好一切“匿名社交”——它们可能火,不仅火一阵子,而且还会“总是存在”,但,实名社交的市场更大,不仅更大,还大很多很多;更为重要的是,实名社交才有商业机会。

“C 轮死”这个现象有趣的地方在于,它折射的是个普遍的逻辑错误:归因谬误(Attribution Fallacy)。

A 轮、B 轮的时候,公司业绩确实不错,这是有原因的,问题在于: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

像 Secret 这种应用,火的原因不是因为大家都爱这个产品,而是因为人群中就是有相当数量的人确实是阴暗的,只有他们才喜欢用这种东西。然后问题就来了,接下来呢?你“成功地”聚拢了一大批心里阴暗的人,然后呢?

国内也有另外一个例子:豆瓣。(举这种例子实在是需要“勇气”啊……)

豆瓣没死,但说实话也跟死了差不多。在我看来,豆瓣就是那种明显的“归因谬误”的受害者。

豆瓣一直以为自己是靠“小清新”赢得大市场的——这决定了它后面所有的决策。可实际上,根本不是如此,豆瓣上最火的地方是“小组”,豆瓣上最火的小组都是重口味的。

“重”字读作“chóng”,意即:多重(chóng)重(zhòng)口味。(这是个玩笑哈)

千万不要误以为我在鄙视豆瓣。我真心羡慕一切做出这样大社区的人和公司。而豆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一家值得尊重的公司,因为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是国内罕见的、甚至唯一的“原创创见”。

值得注意的是,归因谬误,常常不是逻辑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是,大多数女生对自己相貌平庸所以没人追求的解释(归因)是,“我才不是那种人呢!”——这句话后面的各种隐含意味能给自己多少心理安慰!

Wikipedia 上有两个页面值得深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