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为了学会讲,要先学会听 | 我也有话要说

为了学会讲,要先学会听

(二十六)为了学会讲,要先学会听

正如很多人不会写的根源在于他们根本就没学会读一样,很多人不会说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从来都没真正学会听。

尽管很难接受,事实是:大多数人听力极差——正如大多数人的阅读能力不及格一样。

想象一下这个很简单的场景:

你和你的朋友在通话。电话里,你听到他说“这信号真……”,尽管断断续续,你还是听出来这四个字,而之后就是兹兹的杂音,而后电话就断了。尽管你没听到这四个字之后的话语,但你依然可以“猜得出”你朋友说的应该是“(这信号真)差!”,或者“(这信号真)是太差了!”

这是我们作为人类所拥有的天生的能力:“模式识别”。我们会迅速地根据当时的一些情况(不见得一定是从语言中)提取一些重要线索,而后迅速地锁定必要的模式,用以排除一些必然不相关的可能性。比如,既然是在电话里听到这句话,那么,只能是“差”(你能想像你给你的朋友打电话,沾沾自喜地说“这信号真好!”而后断线么?)。

然而,也恰恰是这种能力使得我们常常过分迅速地化解输入的信息:过分的意思是说,有时我们会不小心使用错误的模式去解析输入的信息,最终获得错误的结果——所谓的“误解”很多的时候就是这样形成的。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很多人相互争吵之时,有些人总是插嘴,或者打断对方的话语——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人“以为”自己已经获得了足够的信息(他们过分迅速地用自己已有的模式解析了输入的信息,获得了也许正确但也许有同样的可能性是错误的结论),于是,对“耗费更多时间精力获取其它不必要的信息”实在是缺乏哪怕多一点点的耐心。

现在,再想象一下相反的场景:

你和你的朋友在通话。电话里,你对他说“这信号真……”,而后在这四个字之后再也不说什么了——而后静等电话断掉。

好像你不大可能如此吧?事实上,也没有人会如此。

这就是真相:在输入的时候,我们往往依赖“模糊输入”(因为我们有模式识别能力),但是,在输出的时候,我们则必须“精确输出”(却不能因听众有模式识别能力而简化我们的输出)。

很多新手没想清楚这个道理。于是,他们所讲实际上太“精简”了——尽管他们自己却误以为自己已经讲得足够清楚、足够细致、足够……而与此同时,听众并不会意识到讲者忽略了这一点,他们会“一如既往”地依赖他们的模式识别能力进行所谓的“模糊处理”。

所以,从效果上来看,打个比方,讲者本来应该提供给听众一副彩色的画面,结果由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个道理而实际上向听众展示的是一副缺乏色彩加工的黑白素描,而听众看到的却只不过是一张凌乱的黑白草图而已。

很多的时候,真正重要的东西往往被忽略。很少有讲解“如何写作”的书里详细阐述“如何阅读”,也很少见讲解“如何讲话”的书里详细阐述“如何倾听”。可是,没有有效的输入,怎么可能有有效的输出呢?1

不妨观察一下吧。正如那些优秀的作者肯定是优秀的读者一样,那些优秀的讲者肯定也是优秀的听众。优秀的作者肯定有一系列属于自己的方法去获取有效信息,进而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而优秀的讲者也一样,他们一定早已掌握听的技巧,并且谙熟其中的奥妙,乃至于他们不仅自己可以通过高超的倾听技巧捕捉重要信息,也可以运用同样的技巧及其领悟向听众有效地传递信息。

1. 计算机编程领域中有个著名的术语,叫“Garbage in, Garbage out.”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大脑和电脑一样,进来的全是垃圾,出去的只能是垃圾——显然,就算处理能力很强,也不是所有的废物都可以重新利用的。从来没见过哪一本写作书籍或者演讲书籍里提到计算机这个“八杆子打不着”的领域里实际上有一个如此精妙且有用的信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