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小心听众的情绪 | 我也有话要说

小心听众的情绪

(十四):小心听众的情绪

听众和你一样,是人。只要是人,就多多少少是感性的,他们并且随时受到情绪的(严重)影响。

听众不可能完全理性,但很有可能完全感性。

所以,一旦涉及到有争议的话题,就要格外小心。

人类的大脑,通俗地讲,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最底层是反射层(比如疼了会叫),而后是情绪层(比如看到枪会害怕),而后才是理性层(比如能够分析出生气没有意义)……

不是所有的信息都可以传导至理性层的。遇到有争议之话题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人,信息传递到大脑的情绪层就已经开始产生生理反应了。

比如,如果你恰好讨厌中医,那么有些人听到你的这个立场的那一瞬间,情绪层就开始发挥作用,对你产生严重的厌恶情绪,而后,你所说的一切都几乎无法穿透那个厌恶情绪到达他的理性层。

再比如说,唐骏学历造假原本是铁板钉钉无需争议的事情,可是,偏偏有些人是讨厌方舟子的。于是,当这些人听到唐骏的事情之时,仅仅因为戳穿唐骏的是方舟子,于是,那股厌恶情绪可以阻挡一切信息传递到最后的理性层。

事实上,即便那些平日里相当理性的人,都可能有至少一个“阿喀琉斯之踵”。那个地方一被点中,情绪就可能瞬间获得全面控制,进而整个大脑的理性层形同虚设。

一旦情绪层获得完全控制,接下来的很多反应,基本上属于“生理反射”。

所以,在准备讲稿之时,不到万不得已,尽量不要触碰那些“火药桶”。

其实,在前文中提到中医和方舟子,对我来说都不见得是一定安全的——也许早就有一些读者心里暗骂着“去你妈的”关掉了这个网页。

对讲者来说,最好不要引起观众的“鄙视”和“愤怒”。除非你自己可以做到极端地淡定。这一点上,这两年我见过的最好的讲者是范美中。他在与听众对话时的应对方式几乎是完美的——在那种巨大压力之下,平心而论,很少有人能够做到那样。

有很多的时候,听众会用很微妙的方式洞察到讲者的心理。

比如,透过前面的文字,读者会清楚我: 1)崇尚理性;2) 反对中医;3) 不讨厌方舟子;4) 很挺范美中……

除了第一个招致反对的可能性相对小一点之外,每一个都可能令我“失去听众”,甚至“树敌”。

尽管有时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但也恰恰因为如此,讲者必须小心听众的情绪。情绪就是讲台上的地雷,而讲者就是雷区的舞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