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查看目录

家庭最大的失败,就是只有孩子在成长

熊莹老师 学习学习再学习

1986年,牙买加西印度群岛大学的科学家们展开了一项实验:他们从当地最贫困社区中选出129名蹒跚学步的小朋友,分成三组,每一组都接受不同的任务。科学家们想看看,这些孩子中,哪些会在今后的人生中取得成功,而成功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

第一组实验是这样的:教育专员会每周进行一次家访,他们和父母交谈,鼓励父母给孩子读绘本、一起唱歌、尽量在孩子身上多花时间。

第二组实验中没有家访,纯粹补充营养,孩子每周会多喝一公斤牛奶。

而第三组也就是参照组则既没有家访也没有牛奶。

这项实验一直持续了两年,随后科学家们就开始每年定期追踪每一组孩子的成长情况,看看哪一组孩子更成功。结果相信大家都猜到了:

尽管实验只有两年,尽管实验对象是牙买加的穷孩子们,但对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多喝的那100斤牛奶,而是成长型父母的指导和陪伴。

那些从小得到父母良好陪伴和鼓励的孩子,在各项测试中都更出色,他们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更能融入集体。如今这一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年收入居然比第二组和第三组孩子多出一半。

牙买加实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家庭教育的真理,那就是:

要想让你的孩子取得成功,仅仅教育孩子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应该被首先教育的,是家长。

换言之,就是做父母这件事是可以学的,而且是一定要学的。

成长型父母敢承认

大文豪托尔斯泰曾经说过:

幸福家庭都一样,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

当然,托尔斯泰指的是安娜卡列尼娜的婚姻,但我认为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家庭教育上。在我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当中,服务过上万个家庭,帮助其中不少孩子申请到过斯坦福、耶鲁以及哈佛这样的名校。

我见过望子成龙的父亲在办公室直接和儿子掀桌子互相吼的,也见过辛苦付出的母亲最后被一家人认为啰嗦见识短浅的,半夜接过大洋彼岸打来的倾诉电话,也曾飞越重洋帮助关键客户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可是,在人前,他们是幸福美满的一家四口,她是人人羡慕的万能妈妈,打电话的人是常青藤的高材生,飞跃重洋的那家人资产在福布斯排行榜上也是赫然在列。

父母们千辛万苦给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条件,但是却没有换来想要的父慈子孝狗狗乖的家庭生活,相反,大多数家庭关系是发炎的,红肿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是焦虑的,迷茫的,而大多数父母是手足无措又想做点什么的。

如果你也是父母,或者打算为人父母,不如坐下来,回忆一下这个十一假期你和家人是怎么度过的,是否有熊老师刚才提到的发炎时刻,是否因为某件小事而引发了一场家庭战争?全家人(对,也包括你)是否在重复着某种行为模式?

如果你对上述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首先我要恭喜你,因为你意识到了,并且写下来了,当我们知道有问题存在并且敢于承认的那一刻,就是我们可以做出改变的开始。

没有人天生会学习,所有人都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同理,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糟糕的父母靠天分,而优秀的父母都在学习成长。当在纸上写下问题,承认问题存在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加入了成长型父母的阵营。

成长型父母不摇摆

如果你问我家庭教育中最大的忌讳是什么,我一定会说:

是父母摇摆不坚定。

想想看,有多少问题,是不坚定造成的?

我见过这样一个孩子:三岁会背唐诗,五岁会弹钢琴,六岁学了骑马,七岁打橄榄球,八九十岁更是涉猎书法、游泳、剑术以及柔道,俨然十项全能,是学校的骄傲、社区的明星,父母一提起孩子,脸上直发光。每个人都觉得这孩子将来会有大出息。

可是最终结果却是:他去了一个平平无奇的二本院校,毕业之后找了一份普普通通薪水一般的工作,一个在大家眼中本该成为莫扎特的人,最后却成了仲永。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其实很简单,在成长型家庭训练营的一个游戏环节中,我亲眼看到将近三分之二的父母在沙盘演练时,重复着上面这对父母的错误:

小的时候啥都学,结果啥都不精,初中之后只学习,结果高分低能。

其实,相比于各种花里胡哨的培训班,父母的有效陪伴可能才是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一环。正如牙买加实验所展示的那样:

接受培训,自身也在成长的父母,在确定家庭教育目标方面,显然更明确,更坚定,也更理智。而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压力水平明显低于同龄人,更有安全感,能更有效地和他人沟通。

不仅如此,成长型父母养育的孩子在非认知技能方面也比同龄人更超前,而这些技能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更重要,比如做事持之以恒的持久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力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专注力。而这三力的培养,很有可能就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带TA共同进行一项运动,或者每晚睡前给孩子读十五分钟的书。

所以,我觉得各位父母在确定家庭教育目标之前,不妨先倾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和自己沟通沟通,再去和另一半沟通,进而再去和孩子沟通。比如,你可以问问自己:

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将用什么方法去培养我的孩子?

我希望我的孩子二十年后拥有怎样的人生?

如果没有搞清这三个问题,熊老师希望大家不要着急走下一步,不妨可以来成长训练营听我讲一讲,跟着其他父母一起练一练,把基底层的东西整清楚了,再大步向前。不然方向若是错了,教育可是没有回头路的。

成长型父母抓时机

成长型父母从来不会走教育回头路,那是因为他们特别知道孰轻孰重,哪些时刻必须重视,哪些事情可以先放放,归结起来,就是这样四个关键点:

三岁,开始养成卓越习惯。

六岁,准备融入集体生活。

十三岁,孩子叛逆早准备。

十八岁,放孩子去单飞。

有的父母恰恰本末倒置了:孩子三岁的时候自己工作太忙,放孩子去单飞;孩子六岁的时候想起来了,开始养成卓越习惯,结果管得太严,孩子不知道如何融入集体;孩子十三岁又想融入孩子生活,结果孩子叛逆了,理都不理你;直到孩子十八岁还是大事小事都想管,恨不得管到二十八,三十八。

后者这样的父母永远焦虑,永远心慌,永远不被理解,永远唠唠叨叨,而前者成长型父母该急的时候急,不该急的时候不急,永远淡定,永远理智,永远运筹帷幄,永远有解决方案。

我当然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成为成长型父母,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反面例子太多,也太沉重了。那从立交桥上赌气跳下去的少年,但凡妈妈多知道一些沟通法则,可能也不至于此;那因为考试不及格而坠楼的少年,但凡家人能开诚布公交流一下,就断断不会走出这一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真心觉得做父母这件事儿要学,父母比孩子更需要成长,因为父母肩上负担的是全家人的福祉,务必成长,整个家庭才能朝着良性发展,才能不红肿,不发炎,和和美美,繁花似锦。

我自己也是一点点学过来的,自认为有了一些小心得,小体会,真心实意想和父母们分享。牙买加实验对父母的培训持续了两年,我的成长型父母训练营倒是要不了那么长时间,两天一夜,足够了。

假如你的孩子升学在即,压力大,我觉得可以来听听。

假如和另一半就孩子的教育目标还有分歧,也可以来听听。

假如孩子还小,公婆在帮忙带,大家育儿观念有分歧,也可以来听听。

家庭教育的每个问题,都是看似急迫琐碎,当局者迷的问题,但是,解决得好,每个问题也能变成成长良机,每位父母也都是潜在的教育能手。

希望能够在我的成长型父母训练营中见到大家。

还在犹豫什么?

和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吧!

想要给自己和孩子更好的家长

都会加入的熊莹家庭学院

「成长型家庭训练营」

国内首个专注家庭教育的训练营

基于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成果

两天一夜,带你重新认识自我、家庭和未来

从根本上消除家庭发展和孩子养育过程中的各种焦虑

提供具有科学依据的家庭发展解决方案

10月26至27日,我们等你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进行报名

对了,还有一件事要告诉大家,我们的训练营

是终生复训的!

三个月的保姆费或者半个LV包

换来家庭教育系统优化和家庭成员的亲密关系,

未来的你会感谢你的这个决定。

一生一次,终生收益

一生一次,全家受益

一生一次,三代受益



    评论